碎石桩复合地基粧土应力比计算新方法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碎石桩复合地基概述 | 第11-14页 |
1.2.1 碎石桩的发展史 | 第12-13页 |
1.2.2 碎石桩的作用及加固机理 | 第13-14页 |
1.2.3 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及优点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3.1 碎石桩承载力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2 碎石桩沉降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3 碎石桩桩土应力比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4 碎石桩的试验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5 碎石桩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1-22页 |
1.5 本文创新点及主要工作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碎石桩复合地基理论研究 | 第24-48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碎石桩复合地基受力特性及破坏模式 | 第24-28页 |
2.2.1 碎石桩复合地基受力特性 | 第24-26页 |
2.2.2 碎石桩复合地基破坏模式 | 第26-28页 |
2.3 桩土应力比计算方法 | 第28-42页 |
2.3.1 桩土应力比的影响因素 | 第28-29页 |
2.3.2 桩土应力比常用计算方法 | 第29-31页 |
2.3.3 桩土应力比计算新方法 | 第31-42页 |
2.4 碎石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 第42-47页 |
2.4.1 常用的加固区沉降计算方法 | 第42-44页 |
2.4.2 本文采用的加固区沉降计算方法 | 第44-45页 |
2.4.3 下卧层沉降计算方法 | 第45-47页 |
2.4.4 本文采用的下卧层沉降计算方法 | 第4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碎石桩复合地基有限元分析 | 第48-72页 |
3.1 引言 | 第48页 |
3.2 有限元法概述 | 第48-50页 |
3.3 Midas GTS软件介绍 | 第50页 |
3.4 碎石桩复合地基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0-57页 |
3.4.1 材料本构的选取 | 第50-54页 |
3.4.2 模型建立的基本假设 | 第54页 |
3.4.3 复合地基模型基本参数选取 | 第54-55页 |
3.4.4 模型单元选取及网格划分 | 第55-56页 |
3.4.5 边界条件与加载制度 | 第56-57页 |
3.5 有限元分析 | 第57-70页 |
3.5.1 桩土应力比分析 | 第57-62页 |
3.5.2 碎石桩复合地基压力扩散角分析 | 第62-65页 |
3.5.3 复合地基沉降分析 | 第65-7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四章 工程实例验证 | 第72-86页 |
4.1 引言 | 第72页 |
4.2 工程实例一 | 第72-78页 |
4.2.1 工程概况 | 第72页 |
4.2.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72-73页 |
4.2.3 现场试验概况 | 第73-74页 |
4.2.4 现场试验结果 | 第74-75页 |
4.2.5 桩土应力比结果对比 | 第75-78页 |
4.3 工程实例二 | 第78-81页 |
4.3.1 工程概况 | 第78页 |
4.3.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78页 |
4.3.3 现场试验概况 | 第78-79页 |
4.3.4 现场试验结果 | 第79-80页 |
4.3.5 桩土应力比结果对比 | 第80-81页 |
4.4 工程实例三 | 第81-84页 |
4.4.1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 第81页 |
4.4.2 现场试验概况 | 第81-82页 |
4.4.3 现场试验结果 | 第82页 |
4.4.4 复合地基沉降结果对比 | 第82-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5.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86-87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