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氮磷营养盐条件下水源性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与耐药的相关性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0页
    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2 大肠杆菌简介第15-17页
        2.1 大肠杆菌的特性第15页
        2.2 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机制第15-17页
    3 细菌生物膜第17-29页
        3.1 生物膜的定义第17页
        3.2 生物膜的形成第17-19页
            3.2.1 细菌粘附阶段第18页
            3.2.2 细菌微菌落形成和成熟阶段第18-19页
            3.2.3 细菌分离阶段第19页
        3.3 生物膜介导的耐药机制第19-25页
            3.3.1 抗菌剂无法渗透进入生物膜第20-21页
            3.3.2 生长缓慢第21-22页
            3.3.3 异质性第22-23页
            3.3.4 一般应激反应第23页
            3.3.5 群体感应第23-24页
            3.3.6 生物膜表型的介导机制第24-25页
        3.4 与生物膜形成有关的一些基因的介绍第25-27页
            3.4.1 自诱导物合成酶LuxS第25-26页
            3.4.2 其它一些基因第26-27页
        3.5 生物膜的研究进展第27-29页
            3.5.1 国内对生物膜的研究进展第27-28页
            3.5.2 国外对生物膜的研究进展第28-29页
    4 本文的研究意义第29-30页
第二章 氮磷营养盐对水源性大肠杆菌抗生素耐药表型的影响第30-45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0-35页
        1.1 材料第30-31页
            1.1.1 微宇宙第30页
            1.1.2 药品和试剂第30-31页
                1.1.2.1 培养基第30页
                1.1.2.2 标准菌株第30页
                1.1.2.3 抗生素标准品第30-31页
                1.1.2.4 常用试剂第31页
            1.1.3 主要仪器第31页
        1.2 方法第31-35页
            1.2.1 微宇宙的建立第31页
            1.2.2 试验设计第31-32页
            1.2.3 微宇宙水质指标的测定第32-33页
                1.2.3.1 总氮(TN)、总磷(TP)的测定第32-33页
                1.2.3.2 高锰酸盐指数(COD_(Mn))的测定第33页
            1.2.4 底泥样本的采集第33页
            1.2.5 大肠杆菌的分离纯化、鉴定和保存第33-34页
                1.2.5.1 大肠杆菌的分离纯化第33-34页
                1.2.5.2 大肠杆菌的鉴定第34页
                1.2.5.3 大肠杆菌的保存第34页
            1.2.6 大肠杆菌对7种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试验第34-35页
                1.2.6.1 菌株样本第34页
                1.2.6.2 细菌的药敏试验第34-35页
            1.2.7 统计学处理第3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5-42页
        2.1 微宇宙中总氮(TN)、总磷(TP)的变化第35-36页
        2.2 微宇宙中高锰酸盐指数(COD_(Mn))的变化第36-37页
        2.3 大肠杆菌的耐药表型第37-42页
    3 讨论第42-45页
        3.1 微宇宙中总氮(TN)、总磷(TP)的变化第42页
        3.2 微宇宙中高锰酸盐指数(COD_(Mn))的变化第42页
        3.3 大肠杆菌的耐药表型第42-45页
第三章 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检测第45-5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5-47页
        1.1 材料第45页
            1.1.1 样品第45页
            1.1.2 主要试剂第45页
            1.1.3 主要仪器第45页
        1.2 方法第45-47页
            1.2.1 玻璃试管法定性检测生物膜形成能力第45-46页
            1.2.2 半定量检测生物膜形成试验第46-47页
            1.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4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7-52页
        2.1 定性检测不同剂量组中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的情况第47-49页
        2.2 半定量检测不同剂量组中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的情况第49-52页
    3 讨论第52-54页
第四章 与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相关的几个基因的研究第54-8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4-59页
        1.1 材料第54-55页
            1.1.1 样品第54页
            1.1.2 主要试剂第54页
            1.1.3 主要仪器第54-55页
            1.1.4 PCR引物第55页
        1.2 方法第55-59页
            1.2.1 大肠杆菌总RNA的提取第55-56页
                1.2.1.1 提取方法第55-56页
                1.2.1.2 总RNA的检测第56页
            1.2.2 cDNA模板的制备第56-57页
            1.2.3 引物的可用性检测第57-58页
            1.2.4 荧光定量扩增效率检测第58页
            1.2.5 样本的荧光定量PCR检测第58-59页
            1.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5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9-76页
        2.1 目的基因普通PCR产物电泳结果第59页
        2.2 荧光定量PCR扩增效率检测结果第59-60页
        2.3 荧光定量PCR的检测结果第60-76页
            2.3.1 不同采样时间大肠杆菌luxS的表达情况第60-64页
            2.3.2 不同剂量组中大肠杆菌luxS的表达情况第64-69页
            2.3.3 不同采样时间大肠杆菌mqsR的表达情况第69页
            2.3.4 不同剂量组中大肠杆菌mqsR的表达情况第69页
            2.3.5 不同采样时间大肠杆菌3个鞭毛基因和Ⅰ型菌毛基因fimH的表达情况第69-71页
            2.3.6 不同剂量组中大肠杆菌3个鞭毛基因和Ⅰ型菌毛基因fimH的表达情况第71-76页
    3 讨论第76-80页
        3.1 引物的可用性验证第76页
        3.2 荧光定量PCR的检测结果第76-80页
            3.2.1 大肠杆菌luxS的表达情况第76-77页
            3.2.2 大肠杆菌mqsR的表达情况第77页
            3.2.3 大肠杆菌3个鞭毛基因和I型菌毛基因fimH的表达情况第77-80页
全文结论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8页
符号说明第88-89页
附录一第89-91页
附录二第91-92页
致谢第92-93页
基金项目第93-94页
已发表文献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厌氧氨氧化菌群群落结构及丰度的研究
下一篇:小花碱茅PtSKOR基因的克隆、RNAi载体的构建及耐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