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土体沉降变形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2 土体流变理论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3 流变理论在土体沉降变形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道路沉降计算和预测方法 | 第19-27页 |
2.1 分层总和法 | 第19-21页 |
2.1.1 土体的压缩试验 | 第19-20页 |
2.1.2 分层总和法的计算原理和步骤 | 第20-21页 |
2.2 曲线拟合法 | 第21-23页 |
2.2.1 双曲线法 | 第21-22页 |
2.2.2 指数曲线法 | 第22页 |
2.2.3 Logistic模型 | 第22页 |
2.2.4 星野法 | 第22-23页 |
2.3 曲线拟合法预测道路沉降算例分析 | 第23-26页 |
2.4 沉降计算及预测方法优劣势分析 | 第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土体本构模型的研究 | 第27-45页 |
3.1 线弹性模型 | 第27-28页 |
3.1.1 各向同性弹性模型 | 第27-28页 |
3.1.2 正交各向异性弹性模型 | 第28页 |
3.1.3 各向异性弹性模型 | 第28页 |
3.2 塑性模型 | 第28-31页 |
3.2.1 Mohr-Coulomb模型 | 第28-29页 |
3.2.2 扩展的Drucker-Prager模型 | 第29-31页 |
3.3 土体流变模型 | 第31-44页 |
3.3.1 土体蠕变特性 | 第32-34页 |
3.3.2 土体流变模型理论 | 第34-37页 |
3.3.3 本文提出的分数阶黏弹塑性蠕变模型 | 第37-39页 |
3.3.4 分数阶黏弹塑性蠕变模型本构方程推导 | 第39-40页 |
3.3.5 分数阶黏弹塑性蠕变模型理论分析 | 第40-42页 |
3.3.6 分数阶黏弹塑性蠕变模型对黏土的适用性验证 | 第42-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ABAQUS软件数值分析理论和蠕变试验基础上的模型参数求取 | 第45-58页 |
4.1 ABAQUS软件及其蠕变分析模型 | 第45-49页 |
4.1.1 ABAQUS软件简介 | 第45-46页 |
4.1.2 Drucker-Prager塑性与蠕变耦合模型 | 第46-49页 |
4.2 黏土地基沉降的组成及机理 | 第49-50页 |
4.2.1 黏土地基沉降组成 | 第49页 |
4.2.2 沉降三阶段机理及考虑蠕变的原因 | 第49-50页 |
4.3 高填方道路横断面模型有限元分析的参数求取 | 第50-57页 |
4.3.1 蠕变试验及辅助软件的介绍 | 第50-51页 |
4.3.2 基于三轴排水蠕变试验确定蠕变参数 | 第51-56页 |
4.3.3 试验黏土基本物理力学参数汇总 | 第56-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下承流变性黏土地基的高填方路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58-82页 |
5.1 高填方道路横断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8-62页 |
5.1.1 模型的几何参数 | 第58-59页 |
5.1.2 本构模型的选取及模型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59-60页 |
5.1.3 路基分层填筑方案 | 第60-61页 |
5.1.4 基本假设、网格划分、荷载情况及边界约束 | 第61-62页 |
5.2 流变性黏土地基沉降变形特性研究 | 第62-68页 |
5.2.1 沉降变形云图 | 第62-65页 |
5.2.2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65-68页 |
5.3 地基黏土蠕变对路基沉降的影响 | 第68-71页 |
5.4 路基分层填筑方案对流变性黏土地基工后沉降的影响 | 第71-78页 |
5.4.1 路基分层填筑方案的对比性设计 | 第71-72页 |
5.4.2 不同路基分层填筑方案下的沉降云图 | 第72-74页 |
5.4.3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74-78页 |
5.5 不同厚度黏土层的地基沉降变形特性 | 第78-80页 |
5.5.1 地基黏土厚度设计 | 第78页 |
5.5.2 不同厚度黏土层的地基沉降云图 | 第78-80页 |
5.6 模型分析成果对贵州省高填方道路建设的几点建议 | 第8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5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6.2 不足及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