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养护与维修论文--路基的养护与维修论文

高填方路基下流变性黏土地基的沉降变形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3.1 土体沉降变形研究现状第12-15页
        1.3.2 土体流变理论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3 流变理论在土体沉降变形中的应用研究现状第16-17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7-19页
第2章 道路沉降计算和预测方法第19-27页
    2.1 分层总和法第19-21页
        2.1.1 土体的压缩试验第19-20页
        2.1.2 分层总和法的计算原理和步骤第20-21页
    2.2 曲线拟合法第21-23页
        2.2.1 双曲线法第21-22页
        2.2.2 指数曲线法第22页
        2.2.3 Logistic模型第22页
        2.2.4 星野法第22-23页
    2.3 曲线拟合法预测道路沉降算例分析第23-26页
    2.4 沉降计算及预测方法优劣势分析第26页
    2.5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3章 土体本构模型的研究第27-45页
    3.1 线弹性模型第27-28页
        3.1.1 各向同性弹性模型第27-28页
        3.1.2 正交各向异性弹性模型第28页
        3.1.3 各向异性弹性模型第28页
    3.2 塑性模型第28-31页
        3.2.1 Mohr-Coulomb模型第28-29页
        3.2.2 扩展的Drucker-Prager模型第29-31页
    3.3 土体流变模型第31-44页
        3.3.1 土体蠕变特性第32-34页
        3.3.2 土体流变模型理论第34-37页
        3.3.3 本文提出的分数阶黏弹塑性蠕变模型第37-39页
        3.3.4 分数阶黏弹塑性蠕变模型本构方程推导第39-40页
        3.3.5 分数阶黏弹塑性蠕变模型理论分析第40-42页
        3.3.6 分数阶黏弹塑性蠕变模型对黏土的适用性验证第42-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4章 ABAQUS软件数值分析理论和蠕变试验基础上的模型参数求取第45-58页
    4.1 ABAQUS软件及其蠕变分析模型第45-49页
        4.1.1 ABAQUS软件简介第45-46页
        4.1.2 Drucker-Prager塑性与蠕变耦合模型第46-49页
    4.2 黏土地基沉降的组成及机理第49-50页
        4.2.1 黏土地基沉降组成第49页
        4.2.2 沉降三阶段机理及考虑蠕变的原因第49-50页
    4.3 高填方道路横断面模型有限元分析的参数求取第50-57页
        4.3.1 蠕变试验及辅助软件的介绍第50-51页
        4.3.2 基于三轴排水蠕变试验确定蠕变参数第51-56页
        4.3.3 试验黏土基本物理力学参数汇总第56-57页
    4.4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5章 下承流变性黏土地基的高填方路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分析第58-82页
    5.1 高填方道路横断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8-62页
        5.1.1 模型的几何参数第58-59页
        5.1.2 本构模型的选取及模型计算参数的确定第59-60页
        5.1.3 路基分层填筑方案第60-61页
        5.1.4 基本假设、网格划分、荷载情况及边界约束第61-62页
    5.2 流变性黏土地基沉降变形特性研究第62-68页
        5.2.1 沉降变形云图第62-65页
        5.2.2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第65-68页
    5.3 地基黏土蠕变对路基沉降的影响第68-71页
    5.4 路基分层填筑方案对流变性黏土地基工后沉降的影响第71-78页
        5.4.1 路基分层填筑方案的对比性设计第71-72页
        5.4.2 不同路基分层填筑方案下的沉降云图第72-74页
        5.4.3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第74-78页
    5.5 不同厚度黏土层的地基沉降变形特性第78-80页
        5.5.1 地基黏土厚度设计第78页
        5.5.2 不同厚度黏土层的地基沉降云图第78-80页
    5.6 模型分析成果对贵州省高填方道路建设的几点建议第80页
    5.7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82-85页
    6.1 主要研究成果第82-83页
    6.2 不足及展望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8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8-89页
致谢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跨公轨两用悬索桥静力及动力特性研究
下一篇:荒漠草原长直线路段对驾驶员视觉及心率影响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