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规划、勘测与设计论文--公路规划与公路网论文

快速路与次干路连接布局规划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6-19页
        1.4.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线路第17-19页
第二章 快速路与次干路立交连接的理论依据第19-40页
    2.1 城市道路网的组成和功能第19-24页
        2.1.1 城市道路网的组成第20-23页
        2.1.2 快速路的功能定位第23-24页
        2.1.3 次干路的功能定位第24页
    2.2 快速路的布局及与常规道路的连接问题第24-32页
        2.2.1 快速路的布局原则第25-26页
        2.2.2 快速路的布局形式第26-29页
        2.2.3 快速路与主干路的连接问题第29-32页
    2.3 快速路与次干路连接的关键技术第32-39页
        2.3.1 设计速度的确定第32-33页
        2.3.2 横断面论证第33-34页
        2.3.3 道路功能论证第34-35页
        2.3.4 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讨论第35页
        2.3.5 立交形式的选择第35-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快速路交叉口交通功能区研究第40-69页
    3.1 交叉口交通功能区的定义第40-42页
    3.2 快速路交通功能区影响因素分析第42-50页
        3.2.1 快速路分车道论证第42-43页
        3.2.2 快速路交通流特性第43-47页
        3.2.3 快速路车道限速论证第47-48页
        3.2.4 影响功能区长度的其他因素第48-50页
    3.3 出口处交通功能区长度范围的研究第50-61页
        3.3.1 出口处交通功能区计算模型的建立第50-53页
        3.3.2 出口处交通功能区相关参数的分析与计算第53-61页
    3.4 入口处交通功能区长度范围的研究第61-64页
        3.4.1 入口处交通功能区计算模型的建立第61页
        3.4.2 入口处交通功能区相关参数的分析与计算第61-64页
    3.5 衔接交叉口交通功能区长度范围的研究第64-68页
    3.6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四章 分车道限速下变速车道的长度研究第69-81页
    4.1 变速车道形式的选择第69页
    4.2 变速车道长度的影响因素第69-71页
        4.2.1 加速车道长度影响因素第69-71页
        4.2.2 减速车道长度影响因素第71页
    4.3 分车道限速下加速车道长度的确定方法第71-75页
        4.3.1 加速车道长度计算模型的建立第71-72页
        4.3.2 加速车道的长度计算方法及各参数的取值研究第72-75页
    4.4 分车道限速下减速车道长度的确定方法第75-80页
        4.4.1 减速车道长度计算模型的建立第75-76页
        4.4.2 减速车道的长度计算方法及各参数的取值研究第76-80页
    4.5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五章 快速路交叉口间距与交通控制第81-93页
    5.1 快速路交叉口的间距第81-83页
        5.1.1 交叉口间距的影响因素第81-82页
        5.1.2 交叉口间距的确定第82-83页
    5.2 快速路与次干路出入口新模型第83-86页
        5.2.1 车道功能分析第83页
        5.2.2 限制速度目标第83-84页
        5.2.3 转换车道指标第84-86页
        5.2.4 限速车道最大服务交通量第86页
    5.3 快速路交叉口的交通控制第86-92页
        5.3.1 快速路出口的交通控制第86-87页
        5.3.2 快速路入口的交通控制第87-88页
        5.3.3 快速路出入口和衔接交叉口的协调控制第88-90页
        5.3.4 快速路出入口衔接段的交通组织第90-92页
    5.4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结语第93-95页
    主要研究成果第93-94页
    论文创新点第94页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9-100页
致谢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用户行为特性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优化配置研究
下一篇:9m履带浇注式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液压驱动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