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以毛家寺至巴家咀三级公路某边坡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1.1 高边坡稳定性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高边坡稳定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高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14-16页 |
1.3.1 自然因素 | 第14-15页 |
1.3.2 人为因素 | 第15-16页 |
1.4 高边坡稳定性的破坏形式 | 第16-17页 |
1.4.1 岩石边坡的破坏形式 | 第16-17页 |
1.4.2 土质边坡的破坏形式 | 第17页 |
1.5 高边坡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 第17-21页 |
1.5.1 极限平衡分析法 | 第17-18页 |
1.5.2 极限分析法 | 第18-19页 |
1.5.3 数值分析法 | 第19页 |
1.5.4 随机理论分析法 | 第19-20页 |
1.5.5 其他方法 | 第20-21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6.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6.2 本文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2 毛巴高边坡稳定性概述 | 第24-44页 |
2.1 毛巴高边坡的研究区概况 | 第24页 |
2.2 毛巴高边坡的影响因素 | 第24-30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24-27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27页 |
2.2.3 地质构造 | 第27-29页 |
2.2.4 新构造运动 | 第29页 |
2.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9-30页 |
2.2.6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 第30页 |
2.3 自然地理概况及社会经济概况 | 第30-34页 |
2.3.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0-33页 |
2.3.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3-34页 |
2.4 毛巴高边坡类型及规模 | 第34-35页 |
2.4.1 毛巴高边坡类型 | 第34页 |
2.4.2 毛巴高边坡规模 | 第34页 |
2.4.3 毛巴高边坡发展趋势 | 第34-35页 |
2.5 毛巴高边坡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条件 | 第35-40页 |
2.5.1 毛巴高边坡基本特征 | 第35页 |
2.5.2 毛巴高边坡结构特征 | 第35-38页 |
2.5.3 毛巴高边坡变形特征 | 第38-40页 |
2.6 毛巴高边坡的变形情况及形成原因 | 第40-42页 |
2.6.1 毛巴高边坡的变形情况 | 第40页 |
2.6.2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分析 | 第40-4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3 基于MIDASGTS软件毛巴高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44-57页 |
3.1 MIDASGTS软件有限元简介 | 第44页 |
3.2 毛巴高边坡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4-47页 |
3.2.1 土体类型及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 第44-45页 |
3.2.2 有限元参数选择 | 第45-46页 |
3.2.3 计算工况条件 | 第46页 |
3.2.4 毛巴高边坡有限元模型 | 第46-47页 |
3.3 毛巴地区高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47-54页 |
3.3.1 自重工况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47-50页 |
3.3.2 暴雨工况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50-52页 |
3.3.3 地震工况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52-54页 |
3.4 毛巴高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 第54-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4 毛巴高边坡处理措施 | 第57-64页 |
4.1 毛巴高边坡治理措施整体思路 | 第57页 |
4.2 毛巴高边坡治理措施设计 | 第57-60页 |
4.2.1 措施一:框架结构 | 第57-59页 |
4.2.2 措施二:抗滑桩 | 第59-60页 |
4.2.3 措施三:砂洞支撑立柱及挡土墙 | 第60页 |
4.3 毛巴高边坡治理后稳定性分析 | 第60-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4-65页 |
5.1 结论 | 第64页 |
5.2 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