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9-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2.1 希望 | 第11-19页 |
2.1.1 希望的研究源起与理论基础 | 第11页 |
2.1.2 希望的本质归属 | 第11-12页 |
2.1.3 希望及希望理论 | 第12-14页 |
2.1.4 希望的测量 | 第14-16页 |
2.1.5 希望的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2.2 注意偏向 | 第19-22页 |
2.2.1 注意偏向的概念 | 第19页 |
2.2.2 注意偏向的心理机制 | 第19-21页 |
2.2.3 注意偏向的研究范式 | 第21-22页 |
2.3 己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2-24页 |
3 本研究的理论构想 | 第24-26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4页 |
3.3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3.4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3.5 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4 研究一 特质希望对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影响 | 第26-35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4.2 方法 | 第26-28页 |
4.2.1 被试 | 第26页 |
4.2.2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4.2.3 实验设计 | 第27页 |
4.2.4 实验程序 | 第27-28页 |
4.2.5 统计方法 | 第2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4.3.1 高低特质希望大学生反应时的方差分析 | 第29-32页 |
4.3.2 高低特质希望大学生注意偏向值的差异检验 | 第32-33页 |
4.4 讨论 | 第33-35页 |
5 研究二 状态希望对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影响 | 第35-46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5.2 方法 | 第35-37页 |
5.2.1 被试 | 第35页 |
5.2.2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5.2.3 实验设计 | 第36页 |
5.2.4 实验程序 | 第36-37页 |
5.2.5 统计方法 | 第37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5.3.1 状态希望诱发效果检验 | 第37-39页 |
5.3.2 不同组别被试反应时的方差分析 | 第39-43页 |
5.3.3 不同组别被试注意偏向值的差异检验 | 第43-44页 |
5.4 讨论 | 第44-46页 |
6 总讨论和总结论 | 第46-50页 |
6.1 总讨论 | 第46-49页 |
6.1.1 特质希望与注意偏向 | 第46-47页 |
6.1.2 状态希望与注意偏向 | 第47-48页 |
6.1.3 研究的贡献和不足 | 第48-49页 |
6.2 总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附录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