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家畜病毒学论文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在不同组织、细胞和药物选择作用下的基因多样性

中文摘要第13-16页
英文摘要第16-19页
1 前言第20-47页
    1.1 禽白血病概述第20-21页
    1.2 禽白血病病毒的分类地位、形态和理化特性第21-23页
        1.2.1 分类地位第21页
        1.2.2 形态大小第21-22页
        1.2.3 理化特性第22-23页
    1.3 禽白血病病毒的化学组成第23-25页
        1.3.1 病毒的核酸组成第23页
        1.3.2 基因组的基本结构第23-24页
        1.3.3 蛋白质组成第24-25页
    1.4 禽白血病病毒的复制第25-28页
        1.4.1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第25-26页
        1.4.2 前病毒DNA的形成及其整合进细胞基因组的过程第26-28页
        1.4.3 病毒基因组RNA的转录和蛋白质的转译及病毒粒子的释放第28页
    1.5 禽白血病病毒的多样性第28-29页
        1.5.1 ALV的亚群第28-29页
        1.5.2 ALV亚群的鉴别方法第29页
        1.5.3 内源性ALV和外源性ALV第29页
    1.6 禽白血病病毒的致病性第29-33页
        1.6.1 ALV的一般致病特征第29-30页
        1.6.2 致肿瘤作用第30-31页
        1.6.3 禽白血病肿瘤类型的多样性第31-32页
        1.6.4 影响禽白血病病毒致肿瘤性的因素第32-33页
    1.7 禽白血病病毒的宿主系统第33-34页
        1.7.1 细胞第33-34页
        1.7.2 鸡胚第34页
        1.7.3 鸡或其它鸟类第34页
    1.8 禽白血病病毒的传播途径第34-36页
        1.8.1 垂直传播第34-35页
        1.8.2 横向传播第35页
        1.8.3 人为传播第35-36页
    1.9 鸡对ALV-J感染的免疫反应及其病毒血症动态第36-39页
        1.9.1 鸡对ALV-J感染的免疫耐受第36页
        1.9.2 鸡群感染ALV后血清抗体反应、病毒血症和排毒动态第36-39页
    1.10 禽白血病病毒的诊断第39-40页
        1.10.1 病毒分离第39页
        1.10.2 血清学检测第39-40页
        1.10.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第40页
    1.11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在我国的发生历程第40-42页
        1.11.1 我国白羽肉鸡中ALV-J的发生过程第40页
        1.11.2 我国蛋用型鸡群中ALV-J发生过程第40-41页
        1.11.3 我国黄羽肉鸡和地方品种鸡群的J亚群白血病的发生和现状第41-42页
    1.12 禽白血病病毒是研究病毒性肿瘤病发生的良好的实验模型第42页
    1.13 准种的概念第42-44页
        1.13.1 什么是准种?第43-44页
        1.13.2 准种的多态性第44页
    1.14 高通量测序技术第44-46页
        1.14.1 MiSeq高通量测序第44-45页
        1.14.2 HiSeq高通量测序第45-46页
        1.14.3 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ALV-J准种的优势第46页
    1.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46-4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7-69页
    2.1 试验材料第47-49页
        2.1.1 毒株和细胞第47页
        2.1.2 试验动物第47页
        2.1.3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第47-48页
        2.1.4 主要仪器第48页
        2.1.5 抗体第48页
        2.1.6 菌种和载体第48-49页
    2.2 常规试验操作方法第49-54页
        2.2.1 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制备第49页
        2.2.2 鸡胚成纤维细胞的计数第49-50页
        2.2.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LVp27抗原第50页
        2.2.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LV-J抗体第50页
        2.2.5 间接免疫荧光(IFA)第50-51页
        2.2.6 组织/细胞DNA的提取第51页
        2.2.7 组织/细胞RNA的提取第51页
        2.2.8 常规PCR扩增第51页
        2.2.9 RT-PCR扩增第51-52页
        2.2.10 扩增产物的回收第52页
        2.2.11 回收产物的连接第52-53页
        2.2.12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53页
        2.2.13 菌液PCR第53页
        2.2.14 质粒的提取第53-54页
        2.2.15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第54页
    2.3 试验设计及方法第54-69页
        2.3.1 ALV-J在同一鸡群不同个体内病毒的基因多样性第54-55页
        2.3.2 高通量测序与常规测序在ALV-J准种研究中的应用比较第55-59页
        2.3.3 高通量测序研究同一只鸡体不同脏器内ALV-J基因多样性第59-62页
        2.3.4 ALV-J在垂直传播过程中演变规律第62-64页
        2.3.5 高通量测序研究ALV-J在不同感染宿主系统内的演变动态第64-66页
        2.3.6 ALV-J在药物选择压下的变异及耐药性的产生机制第66-69页
3 试验结果第69-106页
    3.1 ALV-J在同一鸡群不同个体内病毒的基因多样性第69-73页
        3.1.1 鸡群临床病理变化第69页
        3.1.2 外源性ALV的分离和鉴定第69-70页
        3.1.3 ALV-J序列分析第70-71页
        3.1.4 不同ALV-J分离株ENV-LTR基因多样性比较及分析第71-73页
    3.2 高通量测序与常规测序在ALV-J准种研究中的应用比较第73-77页
        3.2.1 常规Sanger测序和高通量测序结果第73页
        3.2.2 高通量测序和常规Sanger测序研究准种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比较第73-74页
        3.2.3 高通量测序和常规Sanger测序在研究位点突变时的差异第74-75页
        3.2.4 香农熵值与抗体滴度的线性关系第75-76页
        3.2.5 利用高通量测序数据模拟常规测序研究准种的准确性第76-77页
    3.3 高通量测序研究同一只鸡体不同脏器内ALV-J基因多样性第77-82页
        3.3.1 样品收集及测序分析第77-78页
        3.3.2 不同器官内gp85-A段演变差异第78-79页
        3.3.3 不同器官内gp85-B段演变差异第79-81页
        3.3.4 不同器官内LTR-C段演变差异第81-82页
        3.3.5 gp85-A,gp85-B和LTR-C段的共同演化第82页
    3.4 ALV-J在垂直传播过程中演变规律研究第82-87页
        3.4.1 试验鸡只的选择第82-83页
        3.4.2 高通量测序结果第83-84页
        3.4.3 垂直传播过程中不同器官的gp85-B段最优势突变株系谱进化树分析第84-85页
        3.4.4 垂直传播过程中不同器官的最优势突变株氨基酸分析第85-87页
    3.5 高通量测序研究禽白血病病毒在不同感染宿主系统内的演变动态第87-96页
        3.5.1 病毒在不同复制环境下单体型数比较第87-88页
        3.5.2 病毒在不同复制环境下gp85-B段(hr2和vr3)的变化第88-91页
        3.5.3 具有LSD三肽插入突变的突变株分析第91-93页
        3.5.4 病毒在不同复制环境下LTR的变化第93-96页
    3.6 ALV-J在药物选择压下的变异及耐药性的产生机制研究第96-106页
        3.6.1 DF-1细胞安全药物浓度确定与AZT对ALV在DF-1细胞复制的抑制作用第96-97页
        3.6.2 ALV在AZT药物选择压下耐药性的形成第97页
        3.6.3 pol基因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第97-103页
        3.6.4 rSDAU1005株pol基因点突变株的构建及其验证第103-106页
4 讨论第106-114页
    4.1 ALV-J在同一鸡群不同个体内病毒的基因多样性第106-107页
    4.2 高通量测序与常规测序在ALV-J准种研究中的应用比较第107-108页
    4.3 高通量测序研究同一只鸡体不同脏器内ALV-J基因多样性第108-109页
    4.4 ALV-J在垂直传播过程中演变规律第109页
    4.5 高通量测序研究ALV-J在不同感染宿主系统内的演变动态第109-111页
    4.6 ALV-J在药物选择压下的变异及耐药性的产生机制第111-114页
5 结论第114-115页
6 参考文献第115-126页
7 致谢第126-127页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27-129页
获奖情况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貂源H9N2亚型流感病毒对小鼠致病性与宿主hnRNP H1抑制流感病毒复制机理研究
下一篇:柔嫩艾美耳球虫入侵DF1细胞的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