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9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非公有制企业劳资争议相关问题概述 | 第20-25页 |
2.1 非公有制企业范围界定 | 第20-21页 |
2.2 劳资关系概念、特征 | 第21-22页 |
2.3 劳动者权益及具体表现 | 第22-23页 |
2.4 劳资争议解决模式 | 第23-25页 |
第3章 非公有制企业劳资争议的剖析 | 第25-37页 |
3.1 非公有制企业劳资争议的表现形式 | 第25-29页 |
3.1.1 经济利益争议 | 第25-26页 |
3.1.2 劳动合同争议 | 第26-27页 |
3.1.3 劳动安全保障争议 | 第27-28页 |
3.1.4 弱势群体诉求争议 | 第28-29页 |
3.2 非公有制企业劳资争议的发展趋势 | 第29-32页 |
3.2.1 集体劳动争议发展趋势明显 | 第29-30页 |
3.2.2 显性冲突与隐性冲突并存 | 第30页 |
3.2.3 劳资争议由权利之争向利益之争发展 | 第30-31页 |
3.2.4 新兴“互联网+”产业劳资争议问题凸显 | 第31-32页 |
3.3 非公有制企业劳资争议的形成原因 | 第32-37页 |
3.3.1 劳资双方的利益和力量失衡 | 第32页 |
3.3.2 工人维权意识的加强 | 第32-33页 |
3.3.3 企业管理理念的落后 | 第33-34页 |
3.3.4 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5 非公有制企业工会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 第35-37页 |
第4章 协调非公有制企业劳资争议的对策建议 | 第37-56页 |
4.1 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内部劳资争议预警预防 | 第37-41页 |
4.1.1 转变企业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理念 | 第37-38页 |
4.1.2 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机制 | 第38-39页 |
4.1.3 健全劳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 | 第39-40页 |
4.1.4 健全劳资隐患预警管理机制 | 第40-41页 |
4.2 完善政府非公有制企业劳资争议治理体系 | 第41-47页 |
4.2.1 以相关法律作为协调劳资争议的依据 | 第41-43页 |
4.2.2 以国家相关政策作为协调劳资争议的手段 | 第43-44页 |
4.2.3 强化协调劳资关系三方机制中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44-46页 |
4.2.4 健全和完善政府重大劳资危机应急处置机制 | 第46-47页 |
4.3 强化工会组织在协调非公有制企业劳资争议中的作用 | 第47-56页 |
4.3.1 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建设 | 第47-49页 |
4.3.2 强化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协商与职代会制度 | 第49-51页 |
4.3.3 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维权服务职能 | 第51-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63页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