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选题 | 第17-37页 |
1.1 纳米材料及其热力学性质 | 第17-18页 |
1.1.1 纳米材料 | 第17页 |
1.1.2 纳米材料的表面相和体相热力学性质 | 第17页 |
1.1.3 纳米材料的熔化热力学性质 | 第17-18页 |
1.1.4 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热力学性质 | 第18页 |
1.2 纳米颗粒表面相和体相热力学性质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1 纳米颗粒表面热力学性质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2 纳米颗粒体相热力学性质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纳米颗粒熔化热力学性质的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3.1 纳米颗粒熔化热力学性质的理论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2 纳米颗粒熔化热力学性质的实验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4 纳米颗粒电化学热力学性质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25-26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7页 |
第二章 纳米颗粒的表面相和体相热力学性质及理论计算 | 第37-61页 |
2.1 引言 | 第37页 |
2.2 不同形貌纳米颗粒的表面热力学性质与粒度的关系式 | 第37-43页 |
2.2.1 球形纳米颗粒的表面热力学性质与粒度的关系式 | 第37-39页 |
2.2.2 正多面体纳米颗粒的表面热力学性质与粒度的关系式 | 第39-41页 |
2.2.3 纳米棒和纳米线的表面热力学性质与粒度的关系式 | 第41-43页 |
2.2.4 纳米片和纳米膜的表面热力学性质与粒度的关系式 | 第43页 |
2.3 纳米颗粒的体相热力学性质与粒度的关系式 | 第43-49页 |
2.3.1 纳米颗粒的体相摩尔吉布斯能与粒度的关系式 | 第43-45页 |
2.3.2 纳米颗粒的体相摩尔熵与粒度的关系式 | 第45-46页 |
2.3.3 纳米颗粒的体相摩尔焓与粒度的关系式 | 第46-47页 |
2.3.4 纳米颗粒的体相摩尔内能与粒度的关系式 | 第47页 |
2.3.5 纳米颗粒的体相摩尔恒压热容与粒度的关系式 | 第47-49页 |
2.4 纳米颗粒的热力学性质与粒度的关系式 | 第49-52页 |
2.5 纳米颗粒的表面相和体相热力学性质的理论计算 | 第52-56页 |
2.5.1 纳米颗粒的表面热力学性质的理论计算 | 第52-55页 |
2.5.2 纳米颗粒体相与块状物质的热力学性质差值的理论计算 | 第55-5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第三章 纳米颗粒熔化热力学性质的粒度和形貌依赖性的理论研究 | 第61-89页 |
3.1 引言 | 第61页 |
3.2 不同熔化模型下纳米颗粒的熔化温度与粒度的热力学关系式 | 第61-69页 |
3.2.1 Powlow模型下纳米颗粒的熔化温度与粒度的热力学关系式 | 第62-63页 |
3.2.2 Reiss模型下纳米颗粒的熔化温度与粒度的热力学关系式 | 第63-65页 |
3.2.3 Rie模型下纳米颗粒的熔化温度与粒度的热力学关系式 | 第65-66页 |
3.2.4 合理熔化模型的确定及其适用范围 | 第66-69页 |
3.3 不同形貌纳米颗粒的熔化温度与粒度的热力学关系式 | 第69-73页 |
3.3.1 正多面体纳米颗粒的熔化温度与粒度的热力学关系式 | 第69-70页 |
3.3.2 纳米线的熔化温度与粒度的热力学关系式 | 第70-72页 |
3.3.3 不同形貌纳米颗粒的熔化温度的通式 | 第72-73页 |
3.4 不同形貌纳米颗粒的熔化焓和熔化熵与粒度的热力学关系式 | 第73-77页 |
3.4.1 球形纳米颗粒的熔化焓和熔化熵与粒度的热力学关系式 | 第74-75页 |
3.4.2 纳米线的熔化焓和熔化熵与粒度的热力学关系式 | 第75-76页 |
3.4.3 正多面体纳米颗粒的熔化焓和熔化熵与粒度的热力学关系式 | 第76-77页 |
3.4.4 不同形貌纳米颗粒的熔化焓和熔化熵的热力学通式 | 第77页 |
3.5 纳米颗粒熔化热力学性质的理论计算值与文献值的比较 | 第77-83页 |
3.5.1 Reiss模型下熔化温度的理论计算值与其它理论模型计算值的比较 | 第77-79页 |
3.5.2 不同形貌纳米颗粒熔化温度的理论计算值与文献值的比较 | 第79-81页 |
3.5.3 纳米颗粒熔化焓和熔化熵的理论计算值与文献值的比较 | 第81-8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第四章 纳米颗粒电化学热力学的粒度和形貌依赖性的理论研究 | 第89-97页 |
4.1 引言 | 第89页 |
4.2 纳米电极反应热力学基本方程 | 第89-94页 |
4.2.1 纳米电极的电极电势 | 第89-90页 |
4.2.2 纳米电极的温度系数 | 第90-91页 |
4.2.3 纳米电极的反应吉布斯能 | 第91-92页 |
4.2.4 纳米电极的反应平衡常数 | 第92页 |
4.2.5 纳米电极的反应熵 | 第92-93页 |
4.2.6 纳米电极的反应焓 | 第93页 |
4.2.7 纳米电极的可逆反应热 | 第93-9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第五章 不同粒度和形貌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 第97-125页 |
5.1 引言 | 第97页 |
5.2 纳米银和纳米锡的制备方法 | 第97-99页 |
5.2.1 纳米银的制备方法 | 第97-98页 |
5.2.2 纳米锡的制备方法 | 第98-99页 |
5.3 实验部分 | 第99-102页 |
5.3.1 实验仪器 | 第99-100页 |
5.3.2 实验试剂 | 第100页 |
5.3.3 实验步骤 | 第100-101页 |
5.3.4 制备产物的表征 | 第101-102页 |
5.4 制备结果与讨论 | 第102-121页 |
5.4.1 球形纳米银的制备结果与讨论 | 第102-109页 |
5.4.2 银纳米线的制备结果与讨论 | 第109-113页 |
5.4.3 纳米立方银的制备结果与讨论 | 第113-116页 |
5.4.4 球形纳米锡的制备结果与讨论 | 第116-12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5页 |
第六章 纳米颗粒熔化热力学性质的粒度和形貌依赖性的实验研究 | 第125-143页 |
6.1 引言 | 第125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25-126页 |
6.2.1 实验仪器 | 第125页 |
6.2.2 实验步骤 | 第125页 |
6.2.3 数据处理 | 第125-126页 |
6.3 粒度对纳米颗粒熔化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126-135页 |
6.3.1 粒度对纳米颗粒熔化温度的影响 | 第126-130页 |
6.3.2 粒度对纳米颗粒熔化焓的影响 | 第130-132页 |
6.3.3 粒度对纳米颗粒熔化熵的影响 | 第132-135页 |
6.4 形貌对纳米颗粒熔化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135-137页 |
6.4.1 形貌对纳米颗粒熔化温度的影响 | 第135页 |
6.4.2 形貌对纳米颗粒熔化焓和熔化熵的影响 | 第135-137页 |
6.5 纳米颗粒熔化热力学性质的实验值与理论计算值的比较 | 第137-138页 |
6.5.1 纳米颗粒熔化温度的实验值与理论计算值的比较 | 第137页 |
6.5.2 纳米颗粒熔化焓和熔化熵的实验值与理论计算值的比较 | 第137-13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3页 |
第七章 纳米颗粒电化学热力学的粒度和形貌依赖性的实验研究 | 第143-177页 |
7.1 引言 | 第143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43-145页 |
7.2.1 实验仪器 | 第143页 |
7.2.2 实验试剂 | 第143-144页 |
7.2.3 纳米银电极的制备 | 第144页 |
7.2.4 纳米银电极的电极电势的测定 | 第144页 |
7.2.5 纳米银电极的温度系数的计算 | 第144页 |
7.2.6 纳米银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反应热力学性质的计算 | 第144-145页 |
7.3 粒度对纳米银电极反应热力学的影响 | 第145-158页 |
7.3.1 粒度对纳米银电极的电极电势的影响 | 第145-149页 |
7.3.2 粒度对纳米银电极的温度系数的影响 | 第149-151页 |
7.3.3 粒度对纳米银电极的反应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151-158页 |
7.4 形貌对纳米银电极反应热力学的影响 | 第158-162页 |
7.4.1 形貌对纳米银电极的电极电势的影响 | 第158-159页 |
7.4.2 形貌对纳米银电极的温度系数的影响 | 第159-160页 |
7.4.3 形貌对纳米银电极的反应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160-162页 |
7.5 粒度和形貌对纳米银表面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162-174页 |
7.5.1 粒度对纳米银表面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162-172页 |
7.5.2 形貌对纳米银表面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172-174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74-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77页 |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 第177-179页 |
8.1 结论 | 第177-178页 |
8.2 建议 | 第178-179页 |
致谢 | 第179-18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81-183页 |
博士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