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化工机械与仪器、设备论文--化工过程用机械与设备论文--物质分离机械论文

ZnO诱导的ZIF膜设计制备与气体渗透性能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7-49页
    1.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发展概况第18-23页
    1.2 金属有机骨架膜的制备方法第23-34页
        1.2.1 MOFs分离膜的制备第23-30页
        1.2.2 MOFs分离膜的气体分离应用第30-34页
    1.3 二维超薄膜材料第34-47页
        1.3.1 二维超薄膜材料的种类和结构第34-41页
        1.3.2 二维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研究现状第41-47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第47-49页
2 氧化锌纳米阵列棒诱导生长ZIF-14膜及气体渗透性能第49-67页
    2.1 引言第49-50页
    2.2 实验部分第50-54页
        2.2.1 实验试剂第50-51页
        2.2.2 ZnO溶胶的配制第51页
        2.2.3 多孔载体表面ZnO纳米阵列棒的引入第51-52页
        2.2.4 ZIF-14膜的合成第52页
        2.2.5 ZIF-14膜的表征第52-5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4-65页
        2.3.1 ZnO纳米阵列棒合成第54-55页
        2.3.2 ZnO纳米阵列棒的活化处理第55-58页
        2.3.3 ZnO纳米阵列棒诱导ZIF-14膜的形成第58-63页
        2.3.4 气体渗透测试第63-65页
    2.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3 ZnO自转化制备ZIF-8膜及水为溶剂的自转化成膜液的循环利用第67-82页
    3.1 引言第67-68页
    3.2 实验部分第68页
        3.2.1 多孔陶瓷管内壁生长ZnO纳米阵列棒层第68页
        3.2.2 ZnO纳米棒阵列自转化制备ZIF-8膜第6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8-81页
        3.3.1 ZnO纳米棒阵列棒自转化为ZIF-8膜的形成与表征第68-74页
        3.3.2 ZnO纳米棒自转化配体溶液的重复利用优化考察第74-76页
        3.3.3 ZIF-8的气体渗透及稳定性测试第76-79页
        3.3.4 ZnO纳米阵列自转化ZIF-8膜的机理探讨第79-81页
    3.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4 ZnO纳米层自转化调控生长直接形成二维纳米片结构ZIF膜第82-98页
    4.1 引言第82-83页
    4.2 实验部分第83-84页
        4.2.1 在多孔陶瓷管载体上引入氧化锌纳米粒子以及氧化锌纳米阵列第83页
        4.2.2 ZIF纳米片式膜的制备第83页
        4.2.3 纳米片式膜的表征及气体渗透测试第83-8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4-97页
        4.3.1 ZnO纳米粒子转化为ZIF纳米片的表征第84-86页
        4.3.2 ZnO纳米粒子制备的ZIF纳米片式膜的调控生长第86-89页
        4.3.3 不同层数和厚度的纳米片膜的调控生长第89-91页
        4.3.4 ZnO纳米阵列棒制备取向为(223)的ZIFs纳米片膜第91-94页
        4.3.5 气体渗透测试第94-97页
    4.4 本章小结第97-98页
5 氧化石墨烯(GO)限域和诱导生长高取向二维纳米片ZIF膜第98-112页
    5.1 引言第98-99页
    5.2 实验部分第99-100页
        5.2.1 ZnO纳米层的制备第99页
        5.2.2 氧化石墨的制备第99页
        5.2.3 纳米片式膜的制备第99-100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0-110页
        5.3.1 取向纳米薄膜的形成和表征第100-104页
        5.3.2 GO层的作用和定向纳米片膜的生长机理第104-107页
        5.3.3 取向纳米片膜的气体渗透性能第107-110页
    5.4 结论第110-112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12-115页
    6.1 结论第112-113页
    6.2 创新点第113-114页
    6.3 展望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25-128页
致谢第128-129页
作者简介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贵金属(铁、钴、镍和铜)电极电催化水氧化的研究
下一篇:酵母核苷酸酶和大肠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