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邮电经济论文--邮政论文--邮政业务论文--邮政其他业务论文

中国邮政储蓄H分公司劳务派遣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导论第8-17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8-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1.2 理论意义第9-10页
        1.1.3 现实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1-13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2-13页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13-14页
        1.3.1 论文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2 论文研究方法第14页
    1.4 研究思路第14-16页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6-17页
第二章 激励机制及相关理论研究基础第17-24页
    2.1 激励及劳务派遣相关概念第17-20页
        2.1.1 劳务派遣的内涵第17-19页
        2.1.2 激励机制的内涵第19-20页
    2.2 激励机制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第20-24页
        2.2.1 需求层次理论第20-21页
        2.2.2 双因素理论第21-22页
        2.2.3 公平理论第22页
        2.2.4 X理论与Y理论第22页
        2.2.5 综合型激励理论第22-24页
第三章 中国邮政储蓄H分公司劳务派遣员工激励机制现状分析第24-30页
    3.1 H分公司概况第24-25页
        3.1.1 H分公司发展状况及用工情况第24页
        3.1.2 H分公司劳务派遣员工特点第24-25页
    3.2 H分公司劳务派遣员工激励机制现状分析第25-27页
        3.2.1 营造相对公平的工作环境第26页
        3.2.2 采用以岗定级的制度第26-27页
        3.2.3 采用以绩效工资为主导的薪酬制度第27页
    3.3 H分公司劳务派遣员工在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不足第27-30页
        3.3.1 薪酬激励体系不完善第27-28页
        3.3.2 精神激励侧重点不合理第28-29页
        3.3.3 晋升通道和退出机制单一第29页
        3.3.4 沟通渠道不畅通第29-30页
第四章 中国邮政储蓄H分公司劳务派遣员工激励机制实证分析第30-37页
    4.1 H分公司劳务派遣员工激励机制调查方法及步骤第30-32页
        4.1.1 调查的对象及方法第30-31页
        4.1.2 调查步骤第31-32页
        4.1.3 调查样本选取第32页
    4.2 H分公司劳务派遣员工激励机制影响因素分析第32-37页
        4.2.1 薪酬体系设计的合理性第36页
        4.2.2 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与晋升渠道的重视程度第36页
        4.2.3 软件环境第36-37页
第五章 中国邮政储蓄H分公司劳务派遣员工激励机制方案优化设计第37-46页
    5.1 H分公司劳务派遣员工激励方案优化的原则和思路第37-40页
        5.1.1 优化的原则第37-38页
        5.1.2 优化的思路第38-39页
        5.1.3 H分公司劳务派遣员工激励方案模型设计第39-40页
    5.2 H分公司劳务派遣员工激励机制方案设计第40-46页
        5.2.1 强化薪酬制度的激励作用第40-41页
        5.2.2 进一步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功能第41-43页
        5.2.3 打通劳务派遣员工晋升通道第43-44页
        5.2.4 采用多样的手段进行激励第44-45页
        5.2.5 完善劳务派遣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第45-46页
第六章 中国邮政储蓄H分公司劳务派遣制员工激励方案实施途径和保障措施第46-48页
    6.1 H分公司劳务派遣制员工激励方案实施途径第46-47页
        6.1.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第46页
        6.1.2 加强同劳务派遣员工的沟通第46页
        6.1.3 适时改变激励方式第46-47页
    6.2 H分公司劳务派遣制员工激励保障措施第47-48页
        6.2.1 加快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步伐第47页
        6.2.2 目标与改革相衔接第47页
        6.2.3 企业更新人才管理理念第47-4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48-49页
    7.1 结论第48页
    7.2 论文不足和展望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附录A第51-54页
致谢第54-5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测度与机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文化差异的《松花江》与《伊力特》企业间人力资源管理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