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保护学论文--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鳞翅目害虫论文

马尾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性信息素成分地理种群间差异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思茅松毛虫与马尾松毛虫概述第15-17页
        1.2.1 形态学特性及雌雄鉴定第15-16页
        1.2.2 生物学特性第16页
        1.2.3 生态学第16-17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3页
        1.3.1 鳞翅目昆虫性信息素成分生物合成、释放和接收机制第17-19页
        1.3.2 松毛虫属昆虫性信息素研究现状第19-20页
        1.3.3 昆虫性信息素组分比例的地理变异第20-23页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第23-25页
        1.4.1 研究目标第23页
        1.4.2 研究内容第23-25页
    1.5 技术路线第25-26页
第二章 思茅松毛虫性信息素成分地理种群间差异分析第26-37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6-29页
        2.1.1 思茅松毛虫虫茧采集第26-27页
        2.1.2 性信息素腺体成分的提取第27页
        2.1.3 触角电位(EAG)分析第27-28页
        2.1.4 气相色谱(GC)分析第28页
        2.1.5 林间生物测试第28-29页
        2.1.6 数据分析第29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9-36页
        2.2.1 思茅松毛虫3个地理种群性信息素成分分析第29-31页
        2.2.2 思茅松毛虫3个地理种群触角电位差异分析第31-34页
        2.2.3 思茅松毛虫3个不同地理种群林间生测试验第34-36页
    2.3 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马尾松毛虫性信息素成分地理种群间差异分析第37-52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7-39页
        3.1.1 虫茧采集第37-38页
        3.1.2 试验方法第38-39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9-51页
        3.2.1 虫茧羽化及求偶召唤基础数据第39-41页
        3.2.2 马尾松毛虫各地理种群对性信息素成分的触角电位测试第41-46页
        3.2.3 马尾松毛虫各地理种群性信息素成分GC分析第46-48页
        3.2.4 马尾松毛虫同一地区不同危害阶段性信息素成分及电生理活性比较分析第48-51页
    3.3 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湖北红安马尾松毛虫性信息素成分在不同危害程度种群间差异分析第52-58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2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2-56页
        4.2.1 两种危害类型种群性信息素成分分析第52-53页
        4.2.2 两种危害类型种群触角电位差异分析第53-56页
        4.2.3 两种危害类型种群林间生测试验第56页
    4.3 小结第56-58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58-62页
    5.1 结论第58-59页
    5.2 讨论第59-60页
    5.3 展望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70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论文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土壤气态氮损失及其对氮添加的响应
下一篇:广州市森林及不同地表垫面对暴雨—径流PAHs的滤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