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学徒制文化意蕴与传承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评述 | 第15-16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一)传统学徒制 | 第17页 |
(二)文化 | 第17-18页 |
(三)现代学徒制 | 第18页 |
五、研究拟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第18-19页 |
(一)研究拟创新之处 | 第18页 |
(二)研究不足 | 第18-19页 |
第一章 中国传统学徒制的历史演进 | 第19-27页 |
第一节 起源于技术的生存 | 第19-21页 |
一、产教合一 | 第19-20页 |
二、子承父业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形成于社会的职业分工 | 第21-22页 |
一、四民分业 | 第21-22页 |
二、师徒相授 | 第22页 |
第三节 成熟于技术的专有化 | 第22-24页 |
一、行会培养 | 第23-24页 |
二、法式训徒 | 第24页 |
第四节 衰落于近现代职业学校的兴起 | 第24-27页 |
一、商品经济滋生 | 第25页 |
二、技术革命兴起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中国传统学徒制的文化意蕴 | 第27-38页 |
第一节 师徒文化 | 第27-30页 |
一、尊师重道的“师门”文化 | 第27-28页 |
二、人事合一的“传道”文化 | 第28-29页 |
三、心传身授的“授艺”文化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工匠文化 | 第30-34页 |
一、切磋琢磨的工匠态度 | 第31-32页 |
二、德艺兼求的工匠标准 | 第32-34页 |
第三节 技术文化 | 第34-38页 |
一、技术与匠人的自然耦合 | 第34-36页 |
二、技术与自然的充分和谐 | 第36-38页 |
第三章 中国传统学徒制文化的现实境遇 | 第38-50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学徒制文化的断裂 | 第38-43页 |
一、师生情感关系疏离 | 第38-40页 |
二、工匠精神培育忽视 | 第40-41页 |
三、技术伦理养成缺失 | 第41-43页 |
第二节 中国传统学徒制文化的隐匿 | 第43-46页 |
一、民间学徒制传承渠道不通畅 | 第44-45页 |
二、民间学徒制与职业教育脱节 | 第45-46页 |
第三节 西方现代学徒制的僭越 | 第46-50页 |
一、移植西方之惯性 | 第46-48页 |
二、文化自觉之缺失 | 第48-50页 |
第四章 中国传统学徒制文化的现代传承 | 第50-67页 |
第一节 传统学徒制文化传承的观念层面 | 第50-54页 |
一、转变轻视学徒教育的价值取向 | 第50-52页 |
二、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 | 第52-54页 |
第二节 传统学徒制文化传承的制度层面 | 第54-57页 |
一、推进工匠精神培育制度 | 第54-56页 |
二、完善师傅队伍建设制度 | 第56-57页 |
第三节 传统学徒制文化传承的实践层面 | 第57-67页 |
一、师承之企业师傅:传承的主导力量 | 第57-60页 |
二、师承之学校教师:传承的辅助力量 | 第60-63页 |
三、课承之“做中育”:传承的实践逻辑 | 第63-64页 |
四、课承之“学中育”:传承的理论逻辑 | 第64-67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