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城市修补视角下哈尔滨街区空间形态调适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3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目的第11页
        1.1.3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9页
        1.2.1 国外相关研究第12-15页
        1.2.2 国内相关研究第15-18页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简析第18-19页
    1.3 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第19-21页
        1.3.1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0页
        1.3.2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21-23页
        1.4.1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4.2 研究框架第22-23页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第23-39页
    2.1 城市修补理念相关研究第23-26页
        2.1.1 理念发展第23页
        2.1.2 相关理论第23-24页
        2.1.3 相关实践第24-26页
    2.2 街区空间形态发展的历史阶段第26-30页
        2.2.1 国外发展历史阶段第26-27页
        2.2.2 国内发展历史阶段第27-30页
        2.2.3 国内外发展对比总结第30页
    2.3 街区空间形态形成的影响因素第30-37页
        2.3.1 构架——街区的发展基底第30-32页
        2.3.2 建设——街区的开发模式第32-34页
        2.3.3 活力——街区的氛围调控第34-35页
        2.3.4 文脉——街区的传承延续第35-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3章 哈尔滨街区的成因与问题分析第39-68页
    3.1 哈尔滨街区的发展阶段第39-53页
        3.1.1 城市肇始时期第40-46页
        3.1.2 日本占领时期第46-48页
        3.1.3 计划经济时期第48-49页
        3.1.4 改革开放后第49-53页
    3.2 街区空间形态的成因分析第53-59页
        3.2.1 自然条件优越第53-54页
        3.2.2 历史背景独特第54-56页
        3.2.3 社会环境复杂第56-57页
        3.2.4 经济发展迅速第57-58页
        3.2.5 交通方式变革第58-59页
    3.3 街区空间形态的问题分析第59-67页
        3.3.1 街区空间组织第60-63页
        3.3.2 街区功能布局第63-65页
        3.3.3 街区风貌特色第65-66页
        3.3.4 街区公共空间第66-67页
    3.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4章 哈尔滨街区的城市设计调适策略第68-94页
    4.1 街区空间组织的调适第68-75页
        4.1.1 街区规模尺度的调控第68-70页
        4.1.2 街区空间体验的优化第70-72页
        4.1.3 街区特色空间的延续第72-75页
    4.2 街区功能布局的调适第75-82页
        4.2.1 街区内部的混合利用第75-78页
        4.2.2 街区边界的开放共融第78-80页
        4.2.3 街区之间的互动相生第80-82页
    4.3 街区风貌特色的调适第82-87页
        4.3.1 街区风貌特色的承袭第82-84页
        4.3.2 街区地域文化的激活第84-86页
        4.3.3 街区精神内涵的塑造第86-87页
    4.4 街区公共空间的调适第87-93页
        4.4.1 公共空间的体系构建第87-88页
        4.4.2 公共空间的多维营造第88-90页
        4.4.3 公共空间的有效管理第90-93页
    4.5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结论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00-102页
致谢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州城市“三旧”改造模式研究
下一篇:空气源热泵热水供暖系统在夏热冬冷地区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