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功能材料论文

杂合微胶囊的构筑及对其膜透性调控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10-25页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 微胶囊模型的研究进展第11-14页
        1.2.1 磷脂胶囊第11-12页
        1.2.2 胶体胶囊第12页
        1.2.3 聚合物胶囊第12-13页
        1.2.4 多肽胶囊第13-14页
        1.2.5 蛋白质胶囊第14页
    1.3 微胶囊膜透性的研究进展第14-20页
        1.3.1 刺激响应方式第15-17页
        1.3.2 引入膜通道方式第17-20页
        1.3.3 破坏外壳层方式第20页
    1.4 分子印迹的研究进展第20-22页
        1.4.1 模拟酶活性中心第21页
        1.4.2 制造生物传感器第21-22页
        1.4.3 用于生物识别通讯第22页
    1.5 文献综述简析第22-23页
    1.6 主要研究内容第23-25页
        1.6.1 双亲耦合体基元的制备和微胶囊的构筑第23-24页
        1.6.2 三元杂合微胶囊膜透性的调控及多级释放的实现第24-25页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第25-31页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第25-26页
        2.1.1 实验药品第25-26页
        2.1.2 实验仪器第26页
    2.2 基元的合成第26-28页
        2.2.1 右旋糖酐/溶菌酶的羧基化修饰方法第26-27页
        2.2.2 右旋糖酐/溶菌酶/牛血清白蛋白的氨基化修饰方法第27页
        2.2.3 右旋糖酐/溶菌酶/牛血清白蛋白聚合物耦合体的合成方法第27-28页
        2.2.4 双亲耦合体基元和包载物的荧光标记方法第28页
    2.3 各类型微胶囊的制备及物质封装方法第28-29页
    2.4 表征方法第29-31页
第3章 各类型微胶囊的构筑第31-50页
    3.1 双亲耦合体基元成分分析第31-33页
    3.2 双亲耦合体基元氨基数目评估第33-39页
        3.2.1 单位分子Dextran-NH_2氨基数目分析第34-35页
        3.2.2 单位分子Lysozyme-NH_2氨基数目分析第35-37页
        3.2.3 单位分子BSA-NH_2氨基数目分析第37-39页
    3.3 双亲耦合体基元PNIPAAm数目评估第39-42页
        3.3.1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分子量分析第39-40页
        3.3.2 单位分子Dextran/NH_2-PNIPAAm中聚合物数目分析第40-41页
        3.3.3 单位分子Lysozyme-NH_2/PNIPAAm中聚合物数目分析第41页
        3.3.4 单位分子BSA/NH_2-PNIPAAm中聚合物数目分析第41-42页
    3.4 各类型微胶囊的形貌和组成分析第42-48页
        3.4.1 Dex-P和Lys-P以及BSA-P一元微胶囊第43-44页
        3.4.2 Dex-P+Lys-P和Dex-P+BSA-P二元杂合微胶囊第44-46页
        3.4.3 Dex-P+Lys-P+BSA-P三元杂合微胶囊第46-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4章 三元杂合微胶囊膜透性的调控及物质释放第50-63页
    4.1 三元杂合微胶囊膜透性的调控第50-58页
        4.1.1 原始三元杂合微胶囊膜透性分析第50-52页
        4.1.2 三元杂合微胶囊膜透性的一级调控第52-55页
        4.1.3 三元杂合微胶囊膜透性的二级调控第55-57页
        4.1.4 三元杂合微胶囊膜透性的三级调控第57-58页
    4.2 三元杂合微胶囊膜透性分析第58-59页
    4.3 生物分子的程序性释放第59-61页
        4.3.1 包载物的选择及封装第59页
        4.3.2 包载物的程序性释放第59-61页
    4.4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结论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71-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乳酸/细菌纤维素复合支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利用限域效应制备磷酸铁锂纳米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