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SE的相关研究 | 第9-12页 |
1.2.1 SE的定义 | 第9页 |
1.2.2 SE的鉴定 | 第9-10页 |
1.2.3 SE的结构 | 第10-11页 |
1.2.4 SE及其组分的功能 | 第11页 |
1.2.5 SE与疾病发生 | 第11-12页 |
1.3 CRISPR-CAS9基因定向编辑技术 | 第12-14页 |
1.3.1 CRISPR-Cas9技术简介 | 第12-13页 |
1.3.2 CRISPR-Cas9技术的应用范围 | 第13-14页 |
1.4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 第14-15页 |
1.4.1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原理及应用简介 | 第14-15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7-3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7-20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17页 |
2.1.2 实验细胞系、载体与菌株 | 第17页 |
2.1.3 实验所用试剂 | 第17-19页 |
2.1.4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2.1.5 主要相关生物信息数据库及软件 | 第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34页 |
2.2.1 分子实验部分 | 第20-25页 |
2.2.2 肿瘤的样本制备及切片 | 第25-26页 |
2.2.3 免疫荧光染色及HE染色 | 第26-27页 |
2.2.4 切片原位杂交 | 第27-29页 |
2.2.5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 第29-30页 |
2.2.6 细胞的常规培养,传代和冻存 | 第30页 |
2.2.7 细胞转染 | 第30-31页 |
2.2.8 单克隆细胞系的建立及筛选 | 第31页 |
2.2.9 细胞生物学特性检测 | 第31-33页 |
2.2.10 体内成瘤实验部分 | 第33-34页 |
第3章 PLAU-SE对PLAU基因的调控研究 | 第34-44页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3.2 针对PLAU-SE全长的CRISPR-CAS9载体构建 | 第35-37页 |
3.3 脂质体介导的瞬时转染及范围内基因变化检测 | 第37-38页 |
3.4 免疫荧光染色确定SE对PLAU基因在蛋白水平的调控 | 第38-39页 |
3.5 PLAU-SE的组分鉴别和功能分析 | 第39-40页 |
3.6 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及低氧应答元件的位置预测 | 第40-41页 |
3.7 RT-PCR检测低氧对PLAU基因的影响 | 第41-42页 |
3.8 CHIP检测低氧及顺铂处理前后PLAU-SE的组蛋白修饰变化 | 第42-43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PLAU-SE敲除对HELA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44-52页 |
4.1 引言 | 第44-45页 |
4.2 MTT法检测PLAU-SE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第45页 |
4.3 平板成克隆实验检测PLAU-SE敲除对细胞成克隆能力的影响 | 第45-47页 |
4.4 划痕愈合实验检测PLAU-SE敲除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第47-48页 |
4.5 黏附实验检测PLAU-SE敲除对细胞-胞外基质黏附能力的影响 | 第48页 |
4.6 TRANSWELL实验检测PLAU-SE敲除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第48-49页 |
4.7 IC50实验检测PLAU-SE敲除对细胞抗顺铂能力的影响 | 第49-50页 |
4.8 ANNEXINV-PI双染色法测定PLAU-SE敲除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50-51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PLAU-SE敲除在荷瘤模型内的影响 | 第52-61页 |
5.1 引言 | 第52-53页 |
5.2 荷瘤鼠模型构建 | 第53页 |
5.3 肿瘤块分析 | 第53-55页 |
5.4 HE染色观察肿瘤块细胞形态 | 第55-56页 |
5.5 原位杂交染色检测PLAU基因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 第56-58页 |
5.6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LAU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 第58-59页 |
5.7 本章讨论及总结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