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12-22页 |
| 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8页 |
| 1.1 阴道炎疾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1.1 阴道炎的分类 | 第12-13页 |
| 1.1.2 阴道炎的药用治疗现状 | 第13-14页 |
| 1.2 广藿香油及其抗菌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3 广藿香油提取纯化工艺背景 | 第16-18页 |
| 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 2.1 广藿香油的成药性初步研究 | 第18-21页 |
| 3 技术路线图 | 第21-22页 |
| 第一章 广藿香油目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 第22-35页 |
| 1 材料与仪器 | 第22-23页 |
| 1.1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 1.2 试验仪器 | 第23页 |
| 2 方法与结果 | 第23-34页 |
| 2.1 色谱条件 | 第23页 |
| 2.2 溶液的配制 | 第23页 |
|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23页 |
| 2.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 第23页 |
| 2.3 相对校正因子测定 | 第23-24页 |
| 2.4 测定法 | 第24页 |
| 2.5 色谱条件的选择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 第24-26页 |
| 2.6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6-28页 |
| 2.7 方法学验证 | 第28-34页 |
| 2.7.1 精密度试验 | 第28-29页 |
| 2.7.2 稳定性试验 | 第29-30页 |
| 2.7.3 重复性试验 | 第30-31页 |
| 2.7.4 准确度试验 | 第31-32页 |
| 2.7.5 耐用性试验 | 第32-34页 |
| 2.8 产品含量测定 | 第34页 |
| 3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二章 广藿香油的提取纯化工艺初步研究 | 第35-47页 |
| 1 材料与仪器 | 第36-37页 |
| 1.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 1.2 仪器设备 | 第36-37页 |
| 2 广藿香油提取工艺研究 | 第37-41页 |
| 2.1 影响因素水平研究 | 第37页 |
| 2.2 正交试验 | 第37-40页 |
| 2.2.1 提取方法 | 第37-38页 |
| 2.2.2 评价指标确定 | 第38页 |
| 2.2.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 2.3 提取工艺验证试验 | 第40-41页 |
| 3 广藿香油分子蒸馏纯化工艺研究 | 第41-46页 |
| 3.1 分子蒸馏工艺探究 | 第41-45页 |
| 3.1.1 多级蒸馏 | 第42页 |
| 3.1.2 单级蒸馏 | 第42-45页 |
| 3.2 广藿香油照片 | 第45-46页 |
| 4 工艺路线及有效成分转移率 | 第46-47页 |
| 4.1 有效成分转移率 | 第46-47页 |
| 5 小结 | 第47页 |
| 第三章 广藿香油的体外药效学初步评价 | 第47-55页 |
| 1 分子蒸馏后广藿香轻油与重油对细菌的抗菌作用研究 | 第48-52页 |
| 1.1 材料与仪器 | 第48-49页 |
| 1.1.1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 1.1.2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 1.2 方法与结果 | 第49-52页 |
| 1.2.1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 1.2.2 实验结果 | 第50-51页 |
| 1.2.3 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 2 分子蒸馏后广藿香油对白念珠菌的抗菌作用活性研究 | 第52-54页 |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52页 |
| 2.1.1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 2.1.2 实验仪器 | 第52页 |
| 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52-54页 |
| 2.2.1 受试菌菌悬液制备 | 第52-53页 |
| 2.2.2 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 第53页 |
| 2.2.3 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 3 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四章 广藿香油抗阴道炎药物的制剂学初步研究 | 第55-67页 |
| 1 材料与仪器 | 第55-56页 |
| 1.1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 1.2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 2 广藿香油包合物的制备 | 第56-60页 |
| 2.1 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 第56页 |
| 2.2 广藿香油包合物中含油量测定 | 第56-57页 |
| 2.3 挥发油空白回收率测定 | 第57页 |
| 2.4 包合工艺优选 | 第57-59页 |
| 2.4.1 正交表设计 | 第57页 |
| 2.4.2 方法与评判指标的建立 | 第57-58页 |
| 2.4.3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8-59页 |
| 2.5 广藿香油包合工艺验证 | 第59-60页 |
| 2.6 广藿香油包合物检测(薄层色谱法) | 第60页 |
| 3 广藿香油栓剂的成型工艺 | 第60-66页 |
| 3.1 基质的筛选考察 | 第60-62页 |
| 3.1.1 基质的考察与评价 | 第61-62页 |
| 3.2 成型温度的考察 | 第62页 |
| 3.3 处方设计 | 第62-64页 |
| 3.3.1 栓剂规格考察 | 第62-63页 |
| 3.3.2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用量 | 第63-64页 |
| 3.3.3 置换价 | 第64页 |
| 3.3.4 最终处方 | 第64页 |
| 3.4 制备工艺与质量评价 | 第64-66页 |
| 3.4.1 制备方法 | 第64-65页 |
| 3.4.2 质量差异 | 第65页 |
| 3.4.3 融变时限 | 第65页 |
| 3.4.4 含量测定 | 第65-66页 |
| 4 小结 | 第66-67页 |
| 结语与展望 | 第67-70页 |
| 全文小结 | 第67-69页 |
| 展望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 论文综述 | 第75-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