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绪论 | 第9-29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4页 |
1.3.1 国内研究 | 第12-20页 |
1.3.2 国外研究 | 第20-23页 |
1.3.3 小结 | 第23-24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4-2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研究可创新性 | 第27-29页 |
1.5.1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7页 |
1.5.2 研究的可创新性 | 第27-29页 |
2. 农地非农化增值来源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9-38页 |
2.0 相关概念 | 第29-31页 |
2.0.1 农地价值 | 第29-30页 |
2.0.2 农地非农化增值 | 第30-31页 |
2.1 马克思地租理论 | 第31-34页 |
2.1.1 级差地租 | 第31-32页 |
2.1.2 绝对地租 | 第32-33页 |
2.1.3 垄断地租 | 第33-34页 |
2.2 地价理论 | 第34-38页 |
2.2.1 马克思地价理论 | 第34页 |
2.2.2 现代西方经济学地价理论 | 第34-36页 |
2.2.3 地价特点及与地租的关系 | 第36-38页 |
3.农地非农化增值来源分析 | 第38-57页 |
3.1 农地非农化增值来源 | 第38-44页 |
3.1.1 人工增值 | 第38-39页 |
3.1.2 自然增值 | 第39-41页 |
3.1.3 影响农地非农化增值来源的因素分析 | 第41-43页 |
3.1.4 小结 | 第43-44页 |
3.2 农地非农化增值表现形式 | 第44-49页 |
3.2.1 农地非农化增值的地租表现形式 | 第45-48页 |
3.2.2 农地非农化的价格表现形式 | 第48-49页 |
3.3 农地非农化增值一般测算分析 | 第49-57页 |
3.3.1 农地非农化增值的分割环节 | 第50-51页 |
3.3.2 农地非农化增值测算方法 | 第51-57页 |
4. 广州市农地非农化增值的实证分析 | 第57-73页 |
4.1 案例 1-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Ⅰ、增值收益Ⅱ的测算 | 第57-66页 |
4.1.1 案例 1-增值收益Ⅰ、增值收益Ⅱ的理论测算 | 第58-64页 |
4.1.2 案例 1-增值收益Ⅰ、增值收益Ⅱ的实际测算 | 第64-66页 |
4.2 案例 2-增值收益Ⅲ的理论测算 | 第66-72页 |
4.2.1 房地产投入产出 | 第68-70页 |
4.2.2 地产销售土地增值收益Ⅲ | 第70-72页 |
4.3 小结 | 第72-73页 |
5.关于改善相关管理的建议 | 第73-79页 |
5.2 改革和完善农地征收管理制度 | 第74-76页 |
5.3 同地同权,建立集体土地市场配置机制 | 第76-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附件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