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一、绪论 | 第10-22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3、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页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研究思路 | 第20页 |
2、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文献检阅法 | 第21页 |
2、比较分析法 | 第21页 |
3、访谈法 | 第21页 |
4、个案研究法 | 第21-22页 |
二、公众代表遴选概述 | 第22-32页 |
(一)公众代表遴选相关理论 | 第22-26页 |
1、不完善的正当程序 | 第22-23页 |
2、公众参与阶梯 | 第23页 |
3、公众参与形式矩阵与公众参与有效决策模型 | 第23-24页 |
4、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4-25页 |
5、公共选择理论 | 第25页 |
6、集体行动理论 | 第25-26页 |
7、有限理性理论 | 第26页 |
(二)公众代表遴选相关定义 | 第26-30页 |
1、行政决策听证 | 第27-28页 |
2、价格决策听证 | 第28-29页 |
3、公众代表 | 第29页 |
4、公众代表遴选 | 第29-30页 |
(三)公众代表遴选适用法律 | 第30页 |
(四)公众代表遴选内容 | 第30-32页 |
1、公众代表遴选范围 | 第30页 |
2、公会代表遴选程序 | 第30-31页 |
3、公众代表遴选原则 | 第31-32页 |
三、公众代表遴选现况 | 第32-40页 |
(一)域外公众代表遴选实践与经验 | 第32-35页 |
1、美国的实践与经验 | 第32-33页 |
2、日本的实践与经验 | 第33-34页 |
3、台湾地区的实践与经验 | 第34-35页 |
4、域外实践与经验给我国的提示 | 第35页 |
(二)域内公众代表遴选现况 | 第35-40页 |
1、域内公众代表遴选历史沿革 | 第35-37页 |
2、域内公众代表遴选实际运作 | 第37-38页 |
3、广州市价格决策听证中的公众代表遴选 | 第38-40页 |
四、公众代表遴选的问题 | 第40-45页 |
(一)相关法律条文规范较少 | 第40页 |
(二)公众获知遴选相关信息受限 | 第40-43页 |
1、公众获知听证人(方)的信息受限 | 第40-42页 |
2、公众获知听证提议者的信息受限 | 第42-43页 |
(三)公众参与遴选形式零散 | 第43-44页 |
(四)公众非理性参与遴选 | 第44-45页 |
五、公众代表遴选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5-55页 |
(一)遴选法制不健全 | 第45-46页 |
(二)公众、听证人(方)与听证提议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第46-50页 |
1、公众与听证人(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第47-48页 |
2、听证提议者不完全公开信息 | 第48-50页 |
(三)遴选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 | 第50-52页 |
1、听证人(方)缺乏有效指引 | 第50-51页 |
2、公众利益表达和聚合不足 | 第51-52页 |
(四)公众低效参与遴选 | 第52-55页 |
六、完善公众代表遴选的建议 | 第55-67页 |
(一)完善法制建设 | 第55-57页 |
1、确立公众在公众代表遴选中的权利与义务 | 第55-57页 |
2、约束听证人(方)在公众代表遴选中的权利 | 第57页 |
(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 第57-61页 |
1、公开听证人(方)信息 | 第58页 |
2、公开听证提议者信息 | 第58-61页 |
(三)创新公众组织化参与的形式 | 第61-64页 |
1、听证人(方)指引公众 | 第61-63页 |
2、强化社会组织间的合作 | 第63-64页 |
(四)普及认知和提升参与质量 | 第64-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一)结论 | 第67-68页 |
(二)创新与局限 | 第68-69页 |
1、创新 | 第68页 |
2、局限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附录 | 第71-83页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附件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