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1页 |
1.2.1 城市热环境研究发展过程 | 第11-13页 |
1.2.2 土地利用对城市热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3 城市形态对城市热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3.1 土地利用对城市热环境的贡献影响分析 | 第21页 |
1.3.2 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机制 | 第2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1 文献综述法 | 第22页 |
1.4.2 数理统计法 | 第22页 |
1.4.3 空间统计法 | 第22页 |
1.4.4 遥感技术方法 | 第22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4-26页 |
2.1 研究区范围 | 第24页 |
2.2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4-25页 |
2.2.1 地形 | 第24页 |
2.2.2 气候 | 第24-25页 |
2.2.3 植被 | 第25页 |
2.2.4 土壤 | 第25页 |
2.2.5 河流水系 | 第25页 |
2.3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25-26页 |
2.3.1 人口状况 | 第25页 |
2.3.2 经济发展状况 | 第25页 |
2.3.3 城市发展状况 | 第25-26页 |
3 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 | 第26-29页 |
3.1 数据收集与采集 | 第26-27页 |
3.1.1 遥感数据 | 第26页 |
3.1.2 土地利用数据 | 第26页 |
3.1.3 行政区划数据 | 第26-27页 |
3.2 数据预处理过程 | 第27-29页 |
3.2.1 数据拼接 | 第27页 |
3.2.2 辐射定标 | 第27页 |
3.2.3 月度、季度和年度平均地表温度数据合成 | 第27页 |
3.2.4 投影变换与数据裁剪 | 第27-28页 |
3.2.5 地表温度分级 | 第28-29页 |
4 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对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热环境影响 | 第29-50页 |
4.1 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过程 | 第29-32页 |
4.1.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特征 | 第29-31页 |
4.1.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变化特征 | 第31-32页 |
4.2 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热环境格局变化过程 | 第32-38页 |
4.2.1 时间变化特征 | 第32-34页 |
4.2.2 空间变化特征 | 第34-38页 |
4.3 京津冀城市群热环境贡献度时空差异研究 | 第38-49页 |
4.3.1 贡献度指数计算方法 | 第38页 |
4.3.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热环境贡献度年际差异研究 | 第38-40页 |
4.3.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热环境贡献度季节昼夜差异研究 | 第40-41页 |
4.3.4 不同城市的热环境贡献度差异研究 | 第41-43页 |
4.3.5 城市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热环境贡献度差异研究 | 第43-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 | 第50-60页 |
5.1 城市建设用地空间结构变化分析 | 第50-51页 |
5.1.1 建设用地最大斑块指数计算方法 | 第50页 |
5.1.2 建设用地空间结构变化特征 | 第50-51页 |
5.2 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张与热环境耦合分析 | 第51-54页 |
5.2.1 城市热岛强度计算方法 | 第51页 |
5.2.2 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分析 | 第51-52页 |
5.2.3 城市建设用地与城市热岛空间匹配性研究 | 第52-54页 |
5.3 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张特征分析 | 第54-56页 |
5.3.1 建设用地空间扩张类型划分 | 第54页 |
5.3.2 建设用地空间扩张特征 | 第54-56页 |
5.4 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分析 | 第56-58页 |
5.4.1 城市扩展对城市热岛范围变化分析 | 第56-58页 |
5.4.2 城市扩展对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分析 | 第5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6 结论与不足 | 第60-63页 |
6.1 结论 | 第60-61页 |
6.2 创新点 | 第61页 |
6.3 不足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