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8-31页 |
1.1 背景简析与选题意义 | 第8-10页 |
1.2 概念界定:儿童性侵犯 | 第10-12页 |
1.3 现有研究与现存不足 | 第12-19页 |
1.3.1 现有研究 | 第12-18页 |
1.3.2 小结:现存不足 | 第18-19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19-30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9-22页 |
1.4.2 研究问题 | 第22-23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4 样本来源与类目建构 | 第24-29页 |
1.4.5 编码信度检验 | 第29页 |
1.4.6 研究创新点 | 第29-30页 |
1.5 篇章结构 | 第30-31页 |
二、儿童性侵犯防范议题传播的呈现 | 第31-66页 |
2.1 结果呈现 | 第31-38页 |
2.1.1 频度分析 | 第31-35页 |
2.1.2 交叉分析 | 第35-38页 |
2.2 传者:主体分析 | 第38-45页 |
2.2.1 主体分析 | 第38-41页 |
2.2.2 驱动力 | 第41-45页 |
2.3 标题:诉求方式分析 | 第45-51页 |
2.3.1 情感诉求 | 第46-49页 |
2.3.2 理性诉求 | 第49-51页 |
2.4 内容:防范类型及框架分析 | 第51-66页 |
2.4.1 行政/司法责任防范 | 第51-56页 |
2.4.2 教育防范 | 第56-59页 |
2.4.3 家庭守望 | 第59-60页 |
2.4.4 社区防范 | 第60-62页 |
2.4.5 机构防范 | 第62-63页 |
2.4.6 防范类型框架分析 | 第63-66页 |
三、不足与经验 | 第66-79页 |
3.1 CSA防范议题传播的不足 | 第66-74页 |
3.1.1 政务类自媒体:影响力较弱 | 第66-68页 |
3.1.2 公益类自媒体:传播力单薄 | 第68-70页 |
3.1.3 内容:知识创新能力不足 | 第70-72页 |
3.1.4 内容:聚焦教育层面,立法/机制监督层面失焦 | 第72-74页 |
3.2 CSA防范议题的倡导经验 | 第74-79页 |
3.2.1 印度:名人效应影响法案 | 第74-76页 |
3.2.2 韩国:倡导联盟推动法案 | 第76-77页 |
3.2.3 美国:案主倡导促成法案 | 第77-79页 |
四、启示:如何从混沌到有序 | 第79-89页 |
4.1 倡导主体:联动机制不可或缺 | 第79-81页 |
4.2 报道内容议题:司法、行政防范迫在眉睫 | 第81-82页 |
4.3 内容上如何更新知识:把真实的信息编码成有说服力的证据 | 第82-83页 |
4.4 内容上:制造一致的“同意” | 第83-86页 |
4.5 传播形式:视觉传播大有可为 | 第86-89页 |
五、结论、不足与展望 | 第89-93页 |
5.1 结论 | 第89-92页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92-93页 |
注释 | 第93-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附录一 部分文章样本 | 第102页 |
附录二 操作编码表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