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互联网行为定向广告的心理抗拒与接受意愿研究--以广州大学生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行为定向广告(OBA)概述 | 第14-17页 |
1.2.1 OBA含义界定 | 第14-15页 |
1.2.2 行为定向广告的原理 | 第15-16页 |
1.2.3 行为定向广告的特点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1.3.1 行为定向广告的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1.3.2 心理抗拒的文献综述 | 第20-24页 |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2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第26-29页 |
2.1 理论模型的机理分析 | 第26-27页 |
2.2 研究假设 | 第27-28页 |
2.3 研究模型 | 第28-29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9-35页 |
3.1 变量测量 | 第29-32页 |
3.2 问卷设计说明 | 第32-33页 |
3.3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 第33-35页 |
3.3.1 样本选取 | 第33页 |
3.3.2 数据收集 | 第33-35页 |
4 数据分析 | 第35-44页 |
4.1 样本构成 | 第35-37页 |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7-38页 |
4.3 信效度分析 | 第38-40页 |
4.3.1 信度校验 | 第38-39页 |
4.3.2 效度分析 | 第39-40页 |
4.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 | 第40-44页 |
4.4.1 模型拟合度分析 | 第40页 |
4.4.2 假设检验 | 第40-43页 |
4.4.3 研究模型修正 | 第43-44页 |
5 研究 | 第44-50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4-45页 |
5.2 营销建议 | 第45-47页 |
5.2.1 尊重用户,筑牢个人信息的法律防线 | 第45-46页 |
5.2.2 技术提升,完善广告投放的多因素 | 第46-47页 |
5.2.3 内容为王,营销要打好组合拳 | 第47页 |
5.3 研究不足 | 第47-48页 |
5.4 未来展望 | 第48-50页 |
注释 | 第50-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调查问卷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