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3-20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3 初、高中三角函数教学衔接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1.3.1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 | 第14-15页 |
1.3.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5页 |
1.3.3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5页 |
1.3.4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第15-16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4.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6页 |
1.4.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6-19页 |
1.4.3 研究评述 | 第19-20页 |
2 初、高中三角函数衔接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0-39页 |
2.1 调查研究过程 | 第20-22页 |
2.1.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2.1.2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2.1.3 调查问卷与编制 | 第21-22页 |
2.1.4 调查对象 | 第22页 |
2.1.5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2页 |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2-32页 |
2.2.1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和三角函数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2.2.2 《高一学生三角函数内容测试卷》的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2.3 对教师的访谈 | 第32-34页 |
2.4 学生学习三角函数产生困难的成因 | 第34-39页 |
2.4.1 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 | 第34-35页 |
2.4.2 “三角函数部分”内容标准要求 | 第35-37页 |
2.4.3 初中知识的负影响 | 第37页 |
2.4.4 三角函数知识内容多、难且分布较散: | 第37-38页 |
2.4.5 高一学生在学期初始延续了初中被动的学习方法 | 第38页 |
2.4.6 部分教师教学过程中重结论轻过程 | 第38页 |
2.4.7 学生的运算能力较差 | 第38-39页 |
3 做好初、高中三角函数衔接教学的策略 | 第39-45页 |
3.1 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握好教学要求 | 第39-40页 |
3.2 学法的衔接与过渡 | 第40页 |
3.3 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 | 第40-44页 |
3.3.1 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进行教学 | 第40-41页 |
3.3.2 加强数学建模,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 第41页 |
3.3.3 创新与同化,联系生活实际 | 第41-42页 |
3.3.4 将数学史、数学文化融入到三角函数的教学中 | 第42-43页 |
3.3.5 重视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衔接 | 第43-44页 |
3.4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初高中三角函数教学的衔接 | 第44页 |
3.5 加强初、高中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 | 第44-45页 |
4 案例分析 | 第45-52页 |
4.1 锐角三角函数 | 第45-48页 |
4.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 第48-51页 |
4.3 教学反思 | 第51-52页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5.1 基本结论 | 第52-53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53-54页 |
附录1 | 第54-57页 |
附录2 | 第57-59页 |
附录3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