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财政收入、支出论文--财政支出论文

从对口支援到中国式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构建--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一、导论第12-24页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 研究背景第12页
        2. 研究意义第12-14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0页
        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20页
    (三)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0-23页
        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2. 研究思路第21-23页
        3. 研究方法第23页
    (四)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23-24页
        1. 创新点第23页
        2. 不足之处第23-24页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第24-30页
    (一) 核心概念界定第24-26页
        1. 对口支援第24页
        2. 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第24-25页
        3. 中国式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第25页
        4. 国家治理现代化第25-26页
    (二) 理论基础——制度变迁理论第26-27页
    (三) 理论框架第27-30页
三、我国对口支援的现状第30-49页
    (一) 对口支援的内容第30-40页
        1. 边疆地区对口支援——以对口援疆和对口援藏为例第30-32页
        2. 重大工程的对口支援——以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对口支援为例第32-34页
        3. 重大自然灾害的对口支援——以全国对口支援汶川灾后恢复重建为例第34-36页
        4. 扶贫开发中的对口支援第36-38页
        5. 特定领域的对口支援——以教育对口支援为例第38-40页
    (二) 对口支援的成效第40-44页
        1.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第40-42页
        2. 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明显增强第42-43页
        3. 人口素质不断提升第43-44页
    (三) 对口支援的问题第44-49页
        1. 对口支援依赖中央权威,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第44-46页
        2. 对口支援的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第46-47页
        3. 对口支援的计划性色彩浓烈,忽视市场作用第47-48页
        4. 对口支援属性模糊,与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关系不够明确第48-49页
四、德国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借鉴和启示第49-55页
    (一) 德国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第49-52页
        1. 德国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律规定第49-50页
        2. 德国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内容第50-52页
    (二) 德国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借鉴和启示第52-55页
        1. 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制化第52页
        2. 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资金分配的公式化第52-53页
        3. 各级政府间事权财权划分的明晰化第53页
        4. 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施方式的综合化第53-55页
五、中国式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构建思路第55-65页
    (一) 中国式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和原则第55-56页
        1. 中国式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第55-56页
        2. 中国式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原则第56页
    (二) 中国式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定位和规模第56-58页
        1. 中国式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定位第56-57页
        2. 中国式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规模第57-58页
    (三) 中国式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内容体系第58-59页
    (四) 中国式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分配的依据和测算方法第59-60页
        1. 中国式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分配依据第59页
        2. 中国式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测算方法第59-60页
    (五) 中国式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组织体系第60-61页
    (六) 中国式横向财政转移支付配套措施的完善第61-65页
        1. 完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第61-62页
        2. 明晰政府间的事权财权第62页
        3.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第62-63页
        4. 建立中国式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评估体系第63页
        5. 建立中国式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监督体系第63-64页
        6. 建设规范的政府间财政基础数据库第64-65页
六、结论与展望第65-67页
    (一) 结论第65-66页
    (二) 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2页
致谢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税专+”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研究--以武汉地铁8号线一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