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能量采集器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压电能量采集技术 | 第12-15页 |
1.2.2 电磁能量采集技术 | 第15-16页 |
1.2.3 静电能量采集技术 | 第16-17页 |
1.2.4 复合式能量采集技术 | 第17-19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振动能量采集器基础设计理论研究 | 第21-33页 |
2.1 振动能量采集器的力学模型 | 第21-26页 |
2.1.1 集中参数模型 | 第21-25页 |
2.1.2 阻尼比的测量方法 | 第25-26页 |
2.2 压电换能机制 | 第26-28页 |
2.2.1 压电效应原理 | 第26-27页 |
2.2.2 压电材料的选取 | 第27-28页 |
2.3 电磁换能机制 | 第28-29页 |
2.4 静电换能机制 | 第29-30页 |
2.5 复合式振动能量采集器的设计方案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压电电磁复合能量采集器理论建模及耦合强度分析 | 第33-57页 |
3.1 复合式振动能量采集器建模思路 | 第33-34页 |
3.2 复合式振动能量采集器的理论模型建立 | 第34-48页 |
3.2.1 压电机制振动能量采集器模型 | 第34-41页 |
3.2.2 电磁机制振动能量采集器模型 | 第41-45页 |
3.2.3 复合机制振动能量采集器模型 | 第45-48页 |
3.3 耦合强度对复合机制的电输出影响 | 第48-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第4章 蛛网状薄板振动能量采集器的结构设计与优化 | 第57-73页 |
4.1 蛛网状支撑层结构的提出 | 第57页 |
4.2 微观尺度下的蛛网状薄板的性能探究 | 第57-63页 |
4.2.1 去除区域百分比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57-61页 |
4.2.2 去除角度对固有频率的影响 | 第61-63页 |
4.3 宏观尺度下蛛网结构的优化与分析 | 第63-66页 |
4.4 磁铁形状对压电层输出电压的影响 | 第66-68页 |
4.5 磁铁与线圈相对位置对感应电压的影响 | 第68-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第5章 振动能量采集器的性能及实验研究 | 第73-93页 |
5.1 测试系统搭建 | 第73-76页 |
5.2 压电机制能量采集器的性能实验 | 第76-81页 |
5.2.1 蛛网结构薄板对压电能量采集器性能的影响 | 第77-80页 |
5.2.2 带有质量块的蛛网结构薄板对采集器性能的影响 | 第80-81页 |
5.3 复合机制能量采集器的性能试验 | 第81-89页 |
5.3.1 压电/电磁机制的输出电压比较 | 第81-83页 |
5.3.2 蛛网结构对电磁性能的提升 | 第83-85页 |
5.3.3 增大磁铁对电磁及压电机制输出性能的影响 | 第85-87页 |
5.3.4 对于非线性跳跃现象增大输出性能的讨论 | 第87-89页 |
5.4 压电机制的阻抗分析 | 第89-91页 |
5.5 能量收集电路及性能评估 | 第9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6.1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第93-94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攻读成果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