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论文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当代社会建设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8-15页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第8-9页
        1.研究背景第8页
        2.研究意义第8-9页
    (二)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9-13页
        1.国外研究现状分析第9-10页
        2.国内研究现状分析第10-13页
    (三)研究方案第13-15页
        1.研究内容第13页
        2.研究目标第13页
        3.研究方法第13-14页
        4.创新点第14-15页
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产生背景第15-22页
    (一)理论来源第15-19页
        1.古希腊朴素社会有机体思想第15-16页
        2.德国古典哲学的社会有机体思想第16-17页
        3.近代社会学者的社会有机体思想第17-19页
    (二)社会时代的现实根源第19-22页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19-20页
        2.阶级对立导致社会关系简单化第20页
        3.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的启发第20-22页
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形成过程第22-28页
    (一)确立唯物史观:萌芽与酝酿阶段第22-24页
        1.学生时代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第22-23页
        2.“国家生活的有机体”对物质利益的关注第23页
        3.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理清资本主义二重性矛盾第23-24页
    (二)揭示新世界观:正式提出阶段第24-25页
        1.《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阐述第24页
        2.《哲学的贫困》正式提出“社会有机体”概念第24-25页
        3.《共产党宣言》标志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完整阐述第25页
    (三)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完善发展阶段第25-28页
        1.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第25-26页
        2.晚年的补充和完善第26-28页
三、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内在逻辑第28-35页
    (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基本内涵第28-30页
        1.有机体第28页
        2.社会第28-29页
        3.社会有机体第29-30页
    (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本质特征第30-32页
        1.人与自然的统一第30页
        2.物质与意识的统一第30-31页
        3.对立与统一的统一第31页
        4.变动性与相对稳定性的统一第31-32页
    (三)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构成要素第32-35页
        1.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构成社会有机体的物质基础第32-33页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动力第33页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样态第33-35页
四、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当代社会建设第35-40页
    (一)当代社会有机体的失衡问题第35-36页
    (二)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理论创新意义第36-38页
        1.对以往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变革与创新第36-37页
        2.展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科学性第37-38页
    (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实践指导价值第38-40页
        1.社会整体发展思想:“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第38页
        2.社会治理方略:重视各方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第38-39页
        3.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新境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39-40页
五、结语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5页
致谢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先秦儒家乐思想之主体意识探析--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中心
下一篇:历史人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