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0页 |
1.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 第12-13页 |
1.1.1 概述 | 第12页 |
1.1.2 基因型 | 第12页 |
1.1.3 临床症状 | 第12页 |
1.1.4 流行病学 | 第12页 |
1.1.5 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1.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 第13-15页 |
1.2.1 概述 | 第13页 |
1.2.2 病毒基因组 | 第13-14页 |
1.2.3 PRRSV非结构蛋白NSP | 第14页 |
1.2.4 PRRSV结构蛋白N蛋白 | 第14-15页 |
1.2.5 PRRSV的致病机理 | 第15页 |
1.3 清道夫受体 | 第15-18页 |
1.3.1 概述 | 第15-16页 |
1.3.2 清道夫受体功能 | 第16-17页 |
1.3.3 SRA的功能 | 第17-18页 |
1.3.4 MARCO的功能 | 第18页 |
1.4 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5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猪A类清道夫受体SRA和MARCO的表达情况分析 | 第20-27页 |
2.1 材料 | 第20-21页 |
2.1.1 实验动物,细胞 | 第20页 |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0-21页 |
2.2 方法 | 第21-23页 |
2.2.1 PAM细胞分离提取 | 第21页 |
2.2.2 冻存PAM细胞 | 第21页 |
2.2.3 组织器官的分离 | 第21-22页 |
2.2.4 PAM的培养以及提取蛋白 | 第22页 |
2.2.5 组织蛋白提取 | 第22页 |
2.2.6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 第22-23页 |
2.2.7 WESTERNBLOT | 第23页 |
2.3 结果 | 第23-25页 |
2.3.1 不同猪组织中SRA/CD204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 | 第23-24页 |
2.3.2 不同猪组织中MARCO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 | 第24-25页 |
2.3.3 不同猪的PAMS上SRA以及MARCO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 | 第25页 |
2.4 讨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PRRSV感染通过抑制其转录下调SRA/CD204的表达 | 第27-33页 |
3.1 材料 | 第27-28页 |
3.1.1 细胞,病毒 | 第27页 |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7-28页 |
3.2 方法 | 第28-29页 |
3.2.1 HP-PRRSV增殖 | 第28页 |
3.2.2 TCID50测定 | 第28页 |
3.2.3 PAMS铺板以及接毒 | 第28页 |
3.2.4 引物设计 | 第28-29页 |
3.2.5 RNA提取以及反转录 | 第29页 |
3.2.6 荧光定量PCR(REALTIMEQPCR) | 第29页 |
3.2.7 UV病毒灭活 | 第29页 |
3.3 结果 | 第29-32页 |
3.3.1 PRRSV感染PAMS后,下调SRA蛋白的表达与其转录抑制相关 | 第29-31页 |
3.3.2 PRRSV感染PAMS,SRA的蛋白表达下降与病毒复制相关 | 第31-32页 |
3.4 讨论 | 第32-33页 |
第四章 PRRSV感染可通过NSP4负调控SRA基因的转录 | 第33-43页 |
4.1 材料 | 第33-34页 |
4.1.1 细胞,病毒 | 第33页 |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33-34页 |
4.2 方法 | 第34-37页 |
4.2.1 引物设计 | 第34页 |
4.2.2 SRA启动子基因克隆 | 第34页 |
4.2.3 SRA添加酶切位点 | 第34-35页 |
4.2.4 .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35页 |
4.2.5 .质粒转染293T细胞 | 第35页 |
4.2.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第35页 |
4.2.7 缺失突变体的构建 | 第35-36页 |
4.2.8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 第36-37页 |
4.3 结果 | 第37-41页 |
4.3.1 猪SRA(GENENAME:MSR1)启动子克隆鉴定及活性分析 | 第37-38页 |
4.3.2 PRRSV非结构蛋白NSP4可以抑制MSR1LUCIFERASE活性 | 第38-40页 |
4.3.3 MSR1启动子及缺失突变体与NSP4共转染LUCIFERASE活性分析 | 第40-41页 |
4.3.4 CHIPPCR证明NSP4可以直接与启动子MSR结合在-84到-214位置上 | 第41页 |
4.4 讨论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