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做市商制度对我国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16页
        1.2.1 关于做市商制度的研究第13-14页
        1.2.2 关于市场流动性的研究第14-15页
        1.2.3 关于做市商制度对市场流动性影响的研究第15-16页
        1.2.4 文献评述第16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6-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 创新点第18-19页
第2章 做市商制度影响新三板流动性的理论基础第19-28页
    2.1 新三板发展历程第19-21页
    2.2 新三板做市商制度第21-22页
        2.2.1 做市商制度功能第21-22页
        2.2.2 做市商制度的局限性第22页
    2.3 新三板流动性第22-25页
        2.3.1 流动性定义第22-23页
        2.3.2 流动性度量指标第23页
        2.3.3 新三板流动性的影响因素第23-25页
    2.4 做市商制度影响新三板流动性的机理分析第25-28页
        2.4.1 做市商的做市流程第25-26页
        2.4.2 做市商制度影响新三板流动性的机制第26-28页
第3章 做市商制度与新三板流动性的现状分析第28-38页
    3.1 做市商制度对新三板流动性有所提高第28-29页
    3.2 做市商制度与协议转让对新三板流动性影响的对比分析第29-35页
        3.2.1 在成交金额,做市商制度要优于协议转让第29-30页
        3.2.2 在成交数量方面,做市商制度与协议转让涨跌互现第30-31页
        3.2.3 剔除公司基数影响,做市商制度优于协议转让更加明显第31-33页
        3.2.4 挂牌公司以协议转让为主,做市公司数量偏少第33-34页
        3.2.5 做市公司数量增速变化大第34-35页
        3.2.6 出现做市转协议现象第35页
    3.3 做市商制度在提高新三板流动性方面存在的问题第35-37页
        3.3.1 做市商主体类别单一且做市商数量偏少第35-36页
        3.3.2 做市商制度缺乏大宗交易制度第36页
        3.3.3 投资者数量少第36-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4章 做市商制度对新三板流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第38-49页
    4.1 指标选取第38-39页
    4.2 样本选取和数据处理第39-40页
    4.3 实证思路及方法第40-42页
    4.4 实证及结果分析第42-48页
    4.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5章 提高新三板流动性的政策建议第49-53页
    5.1 放开做市商主体,增加新三板做市商数量第49页
    5.2 做市商制度下引入大宗交易方式第49-50页
    5.3 建立新三板多层次投资者结构第50-51页
        5.3.1 降低投资者准入门槛,增加投资主体第50页
        5.3.2 对新三板投资者进行层次划分第50-51页
    5.4 提高新三板挂牌公司质量第51页
    5.5 完善市场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新三板流动性问题第51-53页
结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D市农村信用社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基于结构方程的快递服务顾客满意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