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超挖对深大基坑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论文背景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论文背景 | 第11页 |
1.1.2 论文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1 基坑开挖分析方法的发展 | 第12-13页 |
1.2.2 深基坑开挖对于周围土体变形的研究 | 第13-16页 |
1.2.3 深基坑超挖对于原支护结构的影响 | 第16-18页 |
1.2.4 基坑工程的数值模拟 | 第18-20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2章 基坑稳定性及超挖理论分析 | 第21-31页 |
2.1 概述 | 第21页 |
2.2 基坑内力计算及变形理论 | 第21-24页 |
2.2.1 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与内力的计算理论 | 第21-23页 |
2.2.2 基坑变形理论 | 第23-24页 |
2.3 超挖下基坑稳定性分析 | 第24-27页 |
2.3.1 超挖分类及与维护结构的相互作用 | 第24-25页 |
2.3.2 大规模超挖下土体变形机理 | 第25-27页 |
2.4 超挖支护结构土压力理论 | 第27-30页 |
2.4.1 水平土压力计算理论 | 第27-28页 |
2.4.2 垂直土压力计算理论 | 第28-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大规模超挖对基坑稳定性影响的模拟 | 第31-51页 |
3.1 FLAC~(3D)程序简介 | 第31-35页 |
3.1.1 FLAC~(3D)程序基本原理 | 第31-33页 |
3.1.2 FLAC~(3D)程序的适用性 | 第33-34页 |
3.1.3 FLAC~(3D)中本构模型的选择 | 第34-35页 |
3.2 工程背景 | 第35-38页 |
3.2.1 工程概况 | 第35-37页 |
3.2.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37-38页 |
3.3 FLAC~(3D)模型建立 | 第38-44页 |
3.3.1 条件假设 | 第38-39页 |
3.3.2 模型简化 | 第39-40页 |
3.3.3 计算参数 | 第40页 |
3.3.4 模型建立 | 第40-44页 |
3.4 超挖对于基坑围护的影响分析 | 第44-50页 |
3.4.1 施工工况设计 | 第44-45页 |
3.4.2 开挖步骤 | 第45页 |
3.4.3 超挖工程对基坑变形影响分析 | 第45-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超挖中不同因素对基坑稳定性影响的模拟 | 第51-77页 |
4.1 不同加固方式对于围护结构的影响 | 第51-59页 |
4.1.1 数值模拟计算工况划分 | 第51-52页 |
4.1.2 施工步骤 | 第52页 |
4.1.3 基坑围护结构变形影响分析 | 第52-59页 |
4.2 超挖位置对于围护结构的影响研究 | 第59-67页 |
4.2.1 数值模拟计算工况划分 | 第59-60页 |
4.2.2 施工开挖步骤 | 第60-62页 |
4.2.3 超挖位置对于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影响分析 | 第62-67页 |
4.3 超挖深度对于围护结构的影响研究 | 第67-75页 |
4.3.1 超挖深度数值模拟工况划分 | 第68-70页 |
4.3.2 施工步骤 | 第70页 |
4.3.3 不同超挖深度对围护结构的影响分析 | 第70-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5章 沈阳华强基坑现场监测分析 | 第77-89页 |
5.1 现场监测方案 | 第77-78页 |
5.1.1 监测对象 | 第77页 |
5.1.2 监测依据 | 第77-78页 |
5.1.3 监测内容及控制标准 | 第78页 |
5.2 围护桩水平位移实测分析 | 第78-82页 |
5.3 桩后土体竖向沉降位移实测分析 | 第82-83页 |
5.4 锚索应力实测分析 | 第83-8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结论 | 第89页 |
6.2 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作者简介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