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压型逆变器控制算法的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电压型逆变器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滞环控制 | 第12页 |
1.2.2 比例积分控制 | 第12-13页 |
1.2.3 滑模变结构控制 | 第13页 |
1.2.4 重复控制 | 第13页 |
1.2.5 自适应控制 | 第13页 |
1.2.6 预测控制 | 第13页 |
1.3 课题选题依据 | 第13-14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三相电压型逆变器数学模型 | 第15-27页 |
2.1 前言 | 第15页 |
2.2 状态空间平均模型 | 第15-19页 |
2.3 dq模型 | 第19-22页 |
2.4 小信号交流模型 | 第22-24页 |
2.5 dq解耦模型 | 第24-25页 |
2.6 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电压型逆变器PWM调制 | 第27-43页 |
3.1 前言 | 第27页 |
3.2 SPWM调制 | 第27-34页 |
3.2.1 SPWM单极性调制方式 | 第27-28页 |
3.2.2 SPWM单相双极性调制方式 | 第28-29页 |
3.2.3 SPWM三相双极性调制方式 | 第29-30页 |
3.2.4 SPWM波形产生方法 | 第30-32页 |
3.2.5 SPWM仿真和实验波形 | 第32-34页 |
3.3 SVPWM调制 | 第34-42页 |
3.3.1 电压空间矢量的定义 | 第34页 |
3.3.2 基本电压空间矢量 | 第34-35页 |
3.3.3 基本电压空间矢量作用时间 | 第35-37页 |
3.3.4 扇区判别 | 第37-38页 |
3.3.5 矢量作用占空比选择 | 第38-39页 |
3.3.6 矢量作用切换时间选择 | 第39-40页 |
3.3.7 SVPWM调制仿真及实验 | 第40-42页 |
3.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基于dq解耦模型的双环PI控制策略 | 第43-51页 |
4.1 前言 | 第43页 |
4.2 PI参数设计 | 第43-45页 |
4.2.1 电流内环控制器设计 | 第43-44页 |
4.2.2 电压外环控制器设计 | 第44-45页 |
4.3 PI离散化处理 | 第45-47页 |
4.4 仿真和实验研究与分析 | 第47-50页 |
4.5 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单相电压型逆变器模型预测控制 | 第51-67页 |
5.1 前言 | 第51页 |
5.2 FCS-MPCVPC | 第51-56页 |
5.2.1 逆变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 第51-55页 |
5.2.2 最小化代价函数及其选择 | 第55-56页 |
5.3 CCS-MPCVPC | 第56-60页 |
5.3.1 改进CCS-MPC算法开环控制 | 第56-58页 |
5.3.2 I+CCS-MPC复合控制算法 | 第58-59页 |
5.3.3 PI+CCS-MPC复合控制算法 | 第59-60页 |
5.4 仿真和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60-65页 |
5.4.1 FCS-MPC控制仿真结果 | 第60-61页 |
5.4.2 改进CCS-MPC算法开环控制实验 | 第61-62页 |
5.4.3 I+CCS-MPC复合控制算法实验 | 第62-63页 |
5.4.4 PI+CCS-MPC复合控制算法实验 | 第63-65页 |
5.5 小结 | 第65-6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VSI系统实验台简介 | 第72-76页 |
A.1 VSI实验台 | 第72-73页 |
A.2 软件设计 | 第73-76页 |
A.2.1 主程序设计 | 第73页 |
A.2.2 中断子程序设计 | 第73-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