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基于专家问卷的血脂异常痰瘀互结证辨识依据的建立及其临床验证

摘要第7-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英文缩略词第14-15页
综述一 从气血津液理论探讨血脂异常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第15-24页
    1 血脂异常的中医病因第15-16页
        1.1 饮食失节第15-16页
        1.2 劳逸失调第16页
        1.3 情志失调第16页
    2 基于气血津液理论的血脂异常病机研究进展第16-20页
        2.1 气机运行与血脂异常相关性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2.2 血液运行与血脂异常相关性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2.3 津液的输布与血脂相关性的研究进展第18页
        2.4 气、血、津液多因素共同作用与血脂异常相关性的研究进展第18-20页
    结语第20-21页
    参考文献第21-24页
综述二 血脂异常中医证候分布及辨识标准的研究现状第24-32页
    1 血脂异常的证候分布特点第24-26页
    2 血脂异常的证候要素分布特点第26-28页
    3 证候辨识标准的研究现状第28-29页
        3.1 血脂异常中医诊断标准来源特点第28页
        3.2 血脂异常痰瘀互结证的中医证候辨识标准的引用情况第28-29页
    4 结语第29-31页
    参考文献第31-32页
前言第32-33页
第一部分 关于血脂异常痰瘀互结证症状的文献研究第33-42页
    1 资料与方法第33-35页
        1.1 文献来源第33页
        1.2 检索策略第33-34页
        1.3 文献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第34页
        1.4 症状整理和归纳方法第34-35页
        1.5 文献数据库的建立第35页
        1.6 数据处理第35页
    2 结果第35-38页
        2.1 文献检索结果第35页
        2.2 症状分布情况第35-38页
    3 症状的规范第38-40页
    4 讨论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2页
第二部分 血脂异常痰瘀互结证的辨识依据的专家问卷制订第42-78页
    一、第一轮专家问卷第43-56页
        1 资料的来源第43页
        2 专家问卷的设计第43-45页
            2.1 问卷的设计目的第43页
            2.2 问卷内容的设计第43-45页
            2.3 问卷形式的设计第45页
        3 研究方法第45-47页
            3.1 专家的遴选第45-46页
            3.2 完成问卷的方式第46页
            3.3 问卷的评价指标及具体方法第46-47页
            3.4 数据库整理及数据分析第47页
        4 结果第47-53页
            4.1 专家的积极系数(问卷的回收率)第47-48页
            4.2 专家基本信息第48-50页
            4.3 专家的权威程度(专家对血脂异常疾病的熟悉程度)第50-51页
            4.4 第一轮症状的重要性程度、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和集中程度评价况第51-53页
            4.5 开放性问题结果第53页
        5 讨论第53-55页
            5.1 专家的积极系数第53页
            5.2 专家的权威程度第53页
            5.3 血脂异常痰瘀互结证第一轮问卷的累计百分比和协调程度情况第53-54页
            5.4 开放式问题结果第54页
            5.5 符合下一轮症状条目汇总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6页
    二、第二轮专家问卷第56-68页
        1 资料的来源第56页
        2 专家问卷的设计第56-57页
            2.1 问卷的设计目的第56页
            2.2 问卷内容的设计第56-57页
            2.3 问卷形式的设计:参见第一轮部分第57页
        3 研究方法第57页
        4 结果第57-64页
            4.1 问卷的回收率第57-58页
            4.2 专家基本信息第58-60页
            4.3 专家的权威程度第60-61页
            4.4 第二轮症状的重要性程度、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和集中程度评价情况第61-63页
            4.5 开放性问题结果第63-64页
        5 讨论第64-67页
            5.1 问卷的回收率第64页
            5.2 专家对血脂异常疾病的熟悉程度(权威程度)第64页
            5.3 血脂异常痰瘀互结证第二轮问卷的累计百分比和协调程度情况第64-65页
            5.4 特殊症状的说明第65页
            5.5 有关开放性问题的相关探讨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68页
    三、第三轮专家问卷第68-78页
        1 资料的来源第68页
        2 专家问卷的设计第68-69页
            2.1 问卷的设计目的第68页
            2.2 问卷内容的设计第68-69页
            2.3 问卷的设计第69页
        3 研究方法第69页
        4 结果第69-76页
            4.1 问卷的回收率第69-70页
            4.2 专家基本信息第70-72页
            4.3 专家的权威程度第72-73页
            4.4 第三轮问卷症状条目第73页
            4.5 第三轮症状的重要性程度、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和均数评价情况第73-75页
            4.6 开放性问题结果第75-76页
        5 讨论第76-78页
            5.1 问卷的回收率第76页
            5.2 专家对血脂异常疾病的熟悉程度(权威程度)第76页
            5.3 血脂异常痰瘀互结证第三轮问卷主次症的判定第76-77页
            5.4 有关开放性问题的相关探讨第77页
            5.5 初步确立血脂异常痰瘀互结证的辨识依据第77-78页
第三部分 血脂异常痰瘀互结证辨识依据及主次症界定的临床初步验证第78-90页
    1 资料来源第78-79页
        1.1 临床资料来源第78页
        1.2 病例的诊断标准第78页
        1.3 病例的纳入标准第78页
        1.4 病例的排除标准第78-79页
    2 研究方法第79-80页
        2.1 制定临床调查表第79页
        2.2 病人纳入的判定方法第79-80页
        2.3 验证方法第80页
        2.4 质量控制第80页
        2.5 数据库的建立及分析第80页
    3 结果第80-86页
        3.1 全体患者的一般资料第80-82页
        3.2 医生的一般资料第82页
        3.3 患者出现的症状特点与问卷中主次症的对应关系第82-83页
        3.4 患者的症状特点与痰瘀互结证的对应关系第83-86页
    4 讨论第86-90页
        4.1 患者出现的症状特点与问卷中主次症的大多对应第86页
        4.2 患者的症状特点与痰瘀互结证全部对应第86-88页
        4.3 脉象不作为主要辨识指标第88-90页
            4.3.1 女性月经对脉象的影响第88-89页
            4.3.2 情绪的改变对脉象的影响第89-90页
结语第90-94页
    参考文献第93-94页
致谢第94-95页
个人简历第95-97页
附录第97-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天人相应”理论探讨季节变化对金黄地鼠免疫系统的影响
下一篇:北京市朝阳区三甲中医门诊医疗服务质量的患者体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