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锂离子电池结构 | 第18-20页 |
1.3 锂离子电池宽温性能 | 第20-21页 |
1.4 宽温电解液组分及其工作原理 | 第21-26页 |
1.4.1 电解质锂盐 | 第22-23页 |
1.4.2 有机溶剂 | 第23-25页 |
1.4.3 功能添加剂 | 第25-26页 |
1.5 锂离子电池宽温电解液研究进展 | 第26-30页 |
1.5.1 宽温型锂盐的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1.5.2 宽温共溶剂的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1.5.3 宽温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1.6 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3页 |
1.6.1 选题意义 | 第30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3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33-39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33页 |
2.2 仪器设备 | 第33-3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2.3.1 电解液的配制 | 第34页 |
2.3.2 电极制备及纽扣电池的组装 | 第34-35页 |
2.4 电解液性能及电池测试 | 第35-39页 |
2.4.1 电解液电导率测试 | 第35-36页 |
2.4.2 电解液电化学窗口测试 | 第36页 |
2.4.3 电池循环伏安测试(CV) | 第36页 |
2.4.4 电化学阻抗测试 | 第36页 |
2.4.5 电池循环及倍率性能测试 | 第36页 |
2.4.6 扫描电镜分析 | 第36-37页 |
2.4.7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37-39页 |
第3章 宽温电解液体系的初步构建 | 第39-59页 |
3.1 宽温电解液构建的研究思路 | 第39-40页 |
3.2 宽温溶剂的选取 | 第40页 |
3.3 锂盐对锂离子电池宽温度性能的影响 | 第40-46页 |
3.3.1 锂盐的热稳定性考查 | 第41-42页 |
3.3.2 不同锂盐电解液体系与铝集流体的界面稳定性 | 第42-46页 |
3.4 添加剂的选择 | 第46-54页 |
3.4.1 FEC与溶剂的还原性比较 | 第47-48页 |
3.4.2 FEC对LiFePO_4/Li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48-50页 |
3.4.3 FEC对MCMB/Li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50-54页 |
3.5 宽温电解液体系性能研究 | 第54-57页 |
3.5.1 宽温电解液体系的电导率 | 第54-57页 |
3.5.2 宽温电解液体系电池的电化学阻抗 | 第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宽温电解液与负极材料的相容性研究 | 第59-77页 |
4.1 混盐电解液与MCMB负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59-66页 |
4.1.1 MCMB/Li电池的循环伏安特性 | 第60页 |
4.1.2 MCMB/Li电池在不同温度下的循环性能 | 第60-63页 |
4.1.3 MCMB/Li电池的脱嵌锂过程 | 第63-66页 |
4.2 LiODFB的成膜机理 | 第66-67页 |
4.3 MCMB/电解液界面膜的形貌分析 | 第67-72页 |
4.4 MCMB/电解液界面膜的成分分析 | 第72-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第5章 宽温电解液与LiCoO_2正极材料相容性研究 | 第77-95页 |
5.1 三种纯锂盐基电解液与LiCoO_2正极在宽温范围内的相容性 | 第77-81页 |
5.1.1 三种纯锂盐电解液体系 | 第77-78页 |
5.1.2 LiCoO_2正极在纯锂盐基电解液中的宽温电化学性质 | 第78-81页 |
5.2 混合锂盐基宽温电解液LiCoO_2正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81-87页 |
5.2.1 LiCoO_2/Li电池的循环伏安特性 | 第81-83页 |
5.2.2 LiCoO_2/Li电池的循环性能 | 第83-85页 |
5.2.3 LiCoO_2/Li电池的倍率性能 | 第85-86页 |
5.2.4 LiCoO_2/Li电池的电化学阻抗分析 | 第86-87页 |
5.3 LiCoO_2正极的形貌和组成分析 | 第87-92页 |
5.3.1 LiCoO_2正极的形貌分析 | 第87-89页 |
5.3.2 LiCoO_2正极的组成分析 | 第89-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5页 |
第6章 混合锂盐基宽温电解液与LiFePO_4正极的相容性研究 | 第95-113页 |
6.1 LiFePO_4/Li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95-106页 |
6.1.1 LiFePO_4/Li电池的充放电平台 | 第95-97页 |
6.1.2 LiFePO_4/Li电池的循环伏安特性 | 第97-99页 |
6.1.3 LiFePO_4/Li电池的循环性能 | 第99-102页 |
6.1.4 LiFePO_4/Li电池的倍率性能 | 第102-104页 |
6.1.5 LiFePO_4/Li电池的阻抗特性 | 第104-106页 |
6.2 LiFePO_4正极的形貌和组成分析 | 第106-110页 |
6.2.1 LiFePO_4正极的形貌分析 | 第106-109页 |
6.2.2 LiFePO_4正极的成分分析 | 第109-11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10-113页 |
第7章 宽温电解液体系与高电压镍锰酸锂的匹配性研究 | 第113-127页 |
7.1 宽温电解液的电化学窗口 | 第113-115页 |
7.2 LNMO/Li电池的循环伏安曲线 | 第115-123页 |
7.2.1 LNMO/Li电池的循环伏安曲线 | 第115-117页 |
7.2.2 LNMO/Li电池在不同温度下的首次充放电性能 | 第117-118页 |
7.2.3 LNMO/Li电池在不同温度下的循环性能的循环性能 | 第118-121页 |
7.2.4 LNMO/Li电池的倍率性能 | 第121-122页 |
7.2.5 LNMO/Li电池的电化学阻抗分析 | 第122-123页 |
7.3 LNMO正极的形貌和组成分析 | 第123-126页 |
7.3.1 LNMO正极的形貌分析 | 第123-125页 |
7.3.2 LNMO正极的组成分析 | 第125-126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8章 结论、创新性与展望 | 第127-131页 |
8.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27-128页 |
8.2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8页 |
8.3 展望 | 第128-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5页 |
致谢 | 第145-147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7-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