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专用汽车论文

流化带透气性对粉罐车卸料速度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0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1.1 课题背景第11-12页
        1.1.2 课题研究意义第12页
    1.2 流态化理论基础第12-15页
        1.2.1 流态化基本现象第13页
        1.2.2 流化床阶段的性质第13-14页
        1.2.3 流态化型态第14页
        1.2.4 流态化中的不正常现象第14-15页
    1.3 粉罐车卸料原理及其流化装置第15-22页
        1.3.1 粉罐车的卸料原理第15页
        1.3.2 粉罐车的流化装置第15-22页
    1.4 国内外粉罐车卸料速度研究现状第22-28页
        1.4.1 国外研究现状第22-25页
        1.4.2 国内研究现状第25-28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8页
    1.6 论文结构第28-29页
    1.7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二章 中停实验法的创新及应用第30-59页
    2.1 粉罐车的卸料性能指标及评价方法第30-31页
    2.2 总体实验方案第31-46页
        2.2.1 实验样车的确定第31-39页
        2.2.2 水泥的临界流态化速度第39-41页
        2.2.3 实验器材介绍第41-45页
        2.2.4 保证实验准确性的措施第45-46页
    2.3 常规实验方法的样车卸料实验第46-51页
        2.3.1 常规实验操作流程第46-47页
        2.3.2 常规实验的数据和记录第47-50页
        2.3.3 常规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第50-51页
    2.4 中停实验法的创新及卸料实验第51-55页
        2.4.1 中停实验法的创新第51-52页
        2.4.2 实验样车的改造第52-53页
        2.4.3 中停实验法的卸料实验第53-54页
        2.4.4 中停实验法发现的问题及讨论分析第54-55页
    2.5 罐内流化带内外压差的检测第55-56页
    2.6 流化带透气性能的检测第56-57页
    2.7 空压机实际排气量的检测第57-58页
    2.8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三章 卸料过程三阶段数学模型的建立第59-72页
    3.1 卸料过程三阶段的划分第59-61页
    3.2 三阶段数学模型的建立第61-69页
        3.2.1 全流化床阶段的数学模型第61-62页
        3.2.2 半流化床阶段的数学模型第62-66页
        3.2.3 低位床层重力卸料阶段的数学模型第66-69页
        3.2.4 完整的三阶段数学模型第69页
    3.3 三阶段数学模型的使用方法第69-71页
        3.3.1 三阶段数学模型的使用方法第69-70页
        3.3.2 流化带透气系数计算后的取值要点第70-71页
    3.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四章 三阶段模型在样车上的验证第72-88页
    4.1 应用三阶段数学模型对原流化带的卸料性能进行验算第73-76页
        4.1.1 空压机出口处的气体流量计算第73页
        4.1.2 流化带出口侧的总气体流量计算第73页
        4.1.3 全流化床卸料阶段的气体流速计算第73-74页
        4.1.4 半流化床卸料阶段的气体流速计算第74-75页
        4.1.5 计算结果的分析第75-76页
    4.2 应用三阶段数学模型改进流化带第76-80页
        4.2.1 低位床重力卸料阶段的计算第77页
        4.2.2 半流化床卸料阶段流化性能的计算第77-78页
        4.2.3 全流化床卸料阶段流化性能的计算第78页
        4.2.4 改进型流化带透气性能检测标准的制定第78-80页
    4.3 改进后流化带样车的实验验证第80-87页
        4.3.1 改进后流化带样车的实验数据和记录第80-83页
        4.3.2 改进后流化带样车的分析讨论第83-87页
        4.3.3 流化带透气系数过低的影响第87页
    4.4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五章 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第88-90页
    5.1 研究成果在系列车型上的应用第88页
    5.2 研究成果在新产品研发上的应用第88页
    5.3 研究成果在质控体系上的应用第88页
    5.4 研究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88-89页
    5.5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结论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95页
致谢第95-96页
附件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知识的车身结构断面设计系统研究与开发
下一篇:基于模块化的自行式房车内部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