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内同级监督科学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第11-13页 |
1、选题的缘起 | 第11-12页 |
2、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三)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 第17-18页 |
1、研究的内容 | 第17-18页 |
2、研究的目标 | 第18页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1、研究的思路 | 第18-19页 |
2、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党内同级监督的内涵与特征 | 第20-27页 |
(一)党内同级监督科学化的内涵 | 第20-24页 |
1、监督的定义 | 第20-21页 |
2、党内监督 | 第21-22页 |
3、党内同级监督科学化 | 第22-23页 |
4、监督的主体客体与内容 | 第23-24页 |
(二)党内同级监督的基本特征 | 第24-27页 |
1、监督指向的横向性 | 第24-25页 |
2、监督级别的平等性 | 第25页 |
3、监督时效的及时性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党内同级监督的理论渊源与实践 | 第27-32页 |
(一)党内同级监督的理论渊源 | 第27-30页 |
1、马克思恩格斯党内同级监督思想的提出与演进 | 第27-29页 |
2、列宁对党内同级监督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第29-30页 |
(二)党内同级监督的实践 | 第30-32页 |
1、巴黎公社的初步尝试 | 第30页 |
2、监察委员会的首创 | 第30-31页 |
3、列宁设立监察委员会的探索 | 第31-32页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同级监督的历史考察与启示 | 第32-38页 |
(一)党内同级监督的历史考察 | 第32-35页 |
1、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 | 第32-33页 |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进步与发展 | 第33-34页 |
3、新时期党内同级监督的健全完善 | 第34-35页 |
(二)党内同级监督历史考察的启示 | 第35-38页 |
1、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 第35-36页 |
2、坚持党内同级监督制度化的原则 | 第36页 |
3、发挥法治意识和监督文化的引领作用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党内同级监督存在的问题与缘由剖析 | 第38-52页 |
(一)党内同级监督存在的问题 | 第38-47页 |
1、监督结构的制约性不合理 | 第38-40页 |
2、监督关系的权重性不对等 | 第40-42页 |
3、监督功能的整体性不全面 | 第42-44页 |
4、监督制度的严密性不完善 | 第44-45页 |
5、监督意识的践行性不到位 | 第45-47页 |
(二)党内同级监督问题产生的缘由 | 第47-52页 |
1、权力授受与监督关系倒置的矛盾 | 第47-48页 |
2、人治思想与党内监督法治思想的矛盾 | 第48-49页 |
3、权力腐蚀属性与监督制度建设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 第49-52页 |
第六章 党内同级监督科学化的具体路径 | 第52-65页 |
(一)制度是根本:以制度化彰显科学化 | 第52-58页 |
1、同级党代会常任制的建立 | 第53-56页 |
2、同级巡视制度的尝试 | 第56-57页 |
3、同级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的制度化 | 第57-58页 |
(二)法治是关键:以法治化保障科学化 | 第58-62页 |
1、以法治思维设计好党纪党规 | 第59-60页 |
2、以法治思维落实好党纪党规 | 第60-61页 |
3、以法治标准评估好党纪党规 | 第61-62页 |
(三)民主是基础:以民主化促进科学化 | 第62-65页 |
1、同级党委决策与纪委监督的民主化 | 第62-63页 |
2、同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民主化 | 第63-64页 |
3、同级党代会的民主化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件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