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1 多路导航信号复用技术 | 第17-19页 |
1.3.2 卫星导航系统兼容性 | 第19-20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导航信号复用技术 | 第22-35页 |
2.1 互复用技术 | 第22-26页 |
2.1.1 Interplex复用技术 | 第23-26页 |
2.1.2 CASM复用技术 | 第26页 |
2.2 多数表决复用技术 | 第26-31页 |
2.2.1 均匀加权的多数表决复用 | 第26-28页 |
2.2.2 非均匀加权的多数表决复用 | 第28-30页 |
2.2.3 通用多数表决复用 | 第30-31页 |
2.3 联合表决(Inter-Vote)复用 | 第31-32页 |
2.4 Alt BOC调制技术 | 第32-34页 |
2.4.1 双码Alt BOC调制 | 第32-33页 |
2.4.2 四码Alt BOC调制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信号复用策略研究 | 第35-63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B1频段信号复用 | 第35-44页 |
3.2.1 B1频段信号特征 | 第36页 |
3.2.2 B1频段区域信号复用策略 | 第36-39页 |
3.2.3 互复用和多数表决复用方案 | 第39-43页 |
3.2.4 B1频段全球信号复用策略 | 第43-44页 |
3.3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B2频段信号复用 | 第44-54页 |
3.3.1 B2频段信号特征 | 第44-45页 |
3.3.2 ACE-BOC信号复用方案 | 第45-46页 |
3.3.3 B2频段信号复用策略 | 第46-54页 |
3.4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B3频段信号复用 | 第54-58页 |
3.4.1 B3频段信号特征 | 第54-55页 |
3.4.2 互复用和多数表决复用方案 | 第55-57页 |
3.4.3 B3频段信号复用策略 | 第57-58页 |
3.5 复用效率对信号码跟踪精度的影响 | 第58-62页 |
3.5.1 码跟踪环路模型与跟踪误差 | 第58-59页 |
3.5.2 复用效率对码跟踪精度的影响 | 第59-6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信号兼容性研究 | 第63-86页 |
4.1 引言 | 第63页 |
4.2 兼容性评估模型及参数 | 第63-68页 |
4.2.1 谱分离系数SSC | 第64-65页 |
4.2.2 码跟踪谱灵敏度系数CT_SSC | 第65页 |
4.2.3 等效载噪比衰减 | 第65-68页 |
4.3 兼容性评估方法 | 第68-71页 |
4.3.1 等效噪声功率谱密度 | 第68-69页 |
4.3.2 集总增益系数 | 第69-70页 |
4.3.3 兼容性评估流程 | 第70-71页 |
4.4 卫星导航信号频谱重叠情况分析 | 第71-73页 |
4.5 北斗系统信号兼容性仿真分析 | 第73-78页 |
4.5.1 信号谱分离系数SSC分析 | 第73-74页 |
4.5.2 信号码跟踪谱灵敏度系数CT_SSC分析 | 第74-75页 |
4.5.3 集总增益系数分析 | 第75-77页 |
4.5.4 等效载噪比衰减 | 第77-78页 |
4.6 北斗系统信号兼容性改进研究 | 第78-85页 |
4.6.1 采用ACE-BOC调制 | 第79-81页 |
4.6.2 采用最小频移键控MSK调制 | 第81-8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五章 高功率放大器非线性对北斗信号兼容性的影响 | 第86-104页 |
5.1 引言 | 第86页 |
5.2 高功率放大器非线性效应分析及建模 | 第86-88页 |
5.3 导航信号非线性影响分析模型 | 第88-90页 |
5.4 非线性效应对导航信号影响的仿真分析 | 第90-96页 |
5.4.1 矩形赋形+BPSK调制 | 第90-92页 |
5.4.2 矩形赋形+BOC调制 | 第92-96页 |
5.5 非线性效应对北斗信号兼容性影响分析 | 第96-101页 |
5.5.1 邻信道功率比 | 第96-99页 |
5.5.2 非线性效应对北斗信号兼容性的影响 | 第99-101页 |
5.6 非线性效应对北斗复用信号的影响分析 | 第101-10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