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9-15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二) 研究对象和目的 | 第11-12页 |
(三) 研究理论起点 | 第12页 |
1. “媒介即信息” | 第12页 |
2. “作者论” | 第12页 |
3. “媒介间性” | 第12页 |
(四) 研究创新性 | 第12-13页 |
(五)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第13-15页 |
二、中国“独立动画”的创作概述 | 第15-40页 |
(一) 独立动画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 独立动画在西方 | 第16-20页 |
(三) 媒介与独立动画 | 第20-24页 |
1. 媒介是独立动画的物质属性 | 第20-22页 |
2. 媒介是独立动画的传播载体 | 第22-24页 |
(四) 中国独立动画的兴起与发展 | 第24-34页 |
1. 独立动画前夜——中国学派的辉煌与没落 | 第24-28页 |
2. 互联网动画与闪客浪潮形成了独立动画稳定的社会族群 | 第28-30页 |
3. 关注新媒介的当代艺术对中国独立动画的推动 | 第30-31页 |
4. 动画人才与动画艺术展对中国独立动画的推动 | 第31-32页 |
5. 中国独立动画作品特点 | 第32-34页 |
(五) 中国独立动画的创作之殇 | 第34-40页 |
1. 中国独立动画人生存状态不理想 | 第34-35页 |
2. 中间地带的中国独立动画 | 第35-38页 |
3. 中国独立动画艺术性失格 | 第38-40页 |
(1) 过度追求视觉特效、技术中心、形式主义 | 第38页 |
(2) 低幼化倾向 | 第38-40页 |
三、新媒介的特性以及对独立动画的创作的介入 | 第40-59页 |
(一) 何为新媒介 | 第40-41页 |
(二) “新媒介”的特性 | 第41-48页 |
1. 数字编码性 | 第42-43页 |
2. 模块化 | 第43-44页 |
3. 自动化 | 第44-45页 |
4. 可变性 | 第45-47页 |
5. 转码性 | 第47-48页 |
(三) 新媒介与动画艺术的亲缘性 | 第48-50页 |
1. 想象域的建造——数字编码的虚拟与互联 | 第48-49页 |
2. 独立的画格——离散的元素 | 第49-50页 |
3. 失真——动画与现实的关系 | 第50页 |
(四) 新媒介决定独立动画的现实与创新 | 第50-52页 |
1. 新媒介生成新观念 | 第51页 |
2. 新媒介生成新结构 | 第51-52页 |
3. 新媒介改变受众接受方式 | 第52页 |
(五) 新媒介下独立动画创作的变革 | 第52-59页 |
1. 回归元语言 | 第52-53页 |
2. 非线性非叙事的结构 | 第53-55页 |
3. “图像-界面”加强独立动画的交互性 | 第55页 |
4. “混合文化”经验变革独立动画创作观念 | 第55-59页 |
四、新媒介下独立动画从“视觉文化”向“信息文化”的创作转向 | 第59-65页 |
(一) 现代“视觉文化” | 第59-60页 |
1. 视觉文化意义的解读 | 第59页 |
2. 对视觉极端追求消解了独立动画的意义 | 第59-60页 |
(二) “视觉文化”向“信息文化”的转向 | 第60-62页 |
1. “信息文化”提出意义 | 第60-61页 |
2. 独立动画美学可能性—“大数据美学” | 第61-62页 |
(三) “信息文化”对独立动画创作的启示 | 第62-65页 |
1. 开放互动的语言 | 第62页 |
2. 独立精神不断追求 | 第62-63页 |
3. 受众的细分 | 第63页 |
4. 自我营销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附录 | 第7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