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外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的基础理论 | 第18-25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产品 | 第18页 |
2.1.2 质量 | 第18页 |
2.1.3 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 第18-19页 |
2.2 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中监管主体的权责关系 | 第19-23页 |
2.2.1 市场失灵确立了政府在产品质量监管中的主导作用 | 第19-20页 |
2.2.2 市场机制确立了企业在产品质量监管中的质量责任主体地位 | 第20-22页 |
2.2.3 质量信息的不对称性确立了社会组织和消费者在产品质量监管中的补充作用 | 第22-23页 |
2.3 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2.3.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3页 |
2.3.2 政府经济干预理论和市场自发调节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珠海市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的现状分析 | 第25-33页 |
3.1 珠海市总体产业状况 | 第25页 |
3.2 珠海市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 第25-30页 |
3.2.1 珠海市产品质量监管主体及其职能 | 第25页 |
3.2.2 珠海市产品质量监管的法律体系 | 第25-26页 |
3.2.3 珠海市产品质量监管的主要措施 | 第26-28页 |
3.2.4 珠海市产品质量监管的效果 | 第28-30页 |
3.3 珠海市在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的改革亮点——电梯安全监管体制改革 | 第30-33页 |
第四章 珠海市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3-50页 |
4.1 珠海市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存在问题 | 第33-40页 |
4.1.1 政府监管成效有待进一步提升 | 第33-35页 |
4.1.2 企业被动接受监管,缺乏主动落实质量责任的意识 | 第35-37页 |
4.1.3 中介组织服务能力有限 | 第37-39页 |
4.1.4 消费者监督作用未充分发挥 | 第39-40页 |
4.2 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0-50页 |
4.2.1 政府角色定位失败 | 第40-44页 |
4.2.2 企业主体责任未有效落实 | 第44-47页 |
4.2.3 中介组织发展滞后 | 第47-48页 |
4.2.4 消费者监督渠道不畅通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国(境)外发达地区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的经验借鉴 | 第50-55页 |
5.1 美国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 第50-51页 |
5.1.1 监管主体 | 第50页 |
5.1.2 监管的法律体系 | 第50页 |
5.1.3 监管措施亮点 | 第50-51页 |
5.2 日本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 第51-52页 |
5.2.1 监管主体 | 第51页 |
5.2.2 监管的法律体系 | 第51页 |
5.2.3 监管措施亮点 | 第51-52页 |
5.3 香港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 第52-53页 |
5.3.1 监管主体 | 第52页 |
5.3.2 监管的法律体系 | 第52页 |
5.3.3 监管措施亮点 | 第52-53页 |
5.4 国(境)外发达地区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对珠海的启示和借鉴 | 第53-55页 |
第六章 完善珠海市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的对策建议 | 第55-67页 |
6.1 健全监管体制,提升政府部门监管能力 | 第55-60页 |
6.1.1 完善质量工作制度建设 | 第55-56页 |
6.1.2 加快构建高效统一的质量监管机构 | 第56-57页 |
6.1.3 加快推进政府部门监管方式的转变 | 第57-60页 |
6.1.4 推进质量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 第60页 |
6.2 落实主体责任,推动企业自觉重视产品质量 | 第60-63页 |
6.2.1 推动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 | 第60-61页 |
6.2.2 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 第61-62页 |
6.2.3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 | 第62页 |
6.2.4 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 第62页 |
6.2.5 加强对企业的质量普及教育 | 第62-63页 |
6.3 发挥组织优势,完善中介组织管理机制 | 第63-64页 |
6.3.1 厘清政府和行业协会的责任边界 | 第63页 |
6.3.2 加大对行业组织的支持和培育 | 第63-64页 |
6.3.3 加强行业协会自身能力建设 | 第64页 |
6.4 夯实社会基础,保障消费者监督权益 | 第64-67页 |
6.4.1 建立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 | 第64-65页 |
6.4.2 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者维权渠道 | 第65-66页 |
6.4.3 建立激励机制 | 第66页 |
6.4.4 加强消费者的质量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件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