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设置监护监督的主体 | 第10-21页 |
1.1 监护监督主体的缺位 | 第10-13页 |
1.1.1 监督主体不明确 | 第10-11页 |
1.1.2 基层组织担当监护监督人不具有可行性 | 第11-12页 |
1.1.3 缺少对监督人的再监督 | 第12-13页 |
1.2 监护监督主体存在的必要性 | 第13-15页 |
1.2.1 监护失职现象难以发现 | 第13-14页 |
1.2.2 现有法律难以解决上述问题 | 第14-15页 |
1.3 域外经验 | 第15-18页 |
1.3.1 英美法系中的“主动出击”的公权力 | 第16-17页 |
1.3.2 大陆法系的“公私结合” | 第17-18页 |
1.4 我国监护监督主体的设置宜采“公私结合”的模式 | 第18-21页 |
1.4.1 由法院和检察院担任司法监护监督机构 | 第19-20页 |
1.4.2 行政监护监督机构由民政部门担任 | 第20页 |
1.4.3 监护监督人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明确监护监督的职责范围 | 第21-26页 |
2.1 职责范围不明乃是主体缺失所必然引发的问题 | 第21页 |
2.2 明确监督主体职责范围的必要性 | 第21-22页 |
2.2.1 明确职责范围,便于开展工作 | 第21-22页 |
2.2.2 明确责任主体,避免相互推诿 | 第22页 |
2.3 域外经验 | 第22-24页 |
2.3.1 法国 | 第22-23页 |
2.3.2 德国 | 第23-24页 |
2.3.3 日本 | 第24页 |
2.4 明确监护监督主体的职责范围 | 第24-26页 |
2.4.1 监护法官或监护法庭的主要职责 | 第24-25页 |
2.4.2 检察院的监护监督职责 | 第25页 |
2.4.3 民政部门的监护监督职责 | 第25页 |
2.4.4 监护监督人的主要职责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明确监护监督的程序规则 | 第26-36页 |
3.1 监护监督程序规则的缺失 | 第26-29页 |
3.1.1 监督人如何设立 | 第26页 |
3.1.2 监护人须经批准的行为有哪些 | 第26-28页 |
3.1.3 司法监督程序如何启动 | 第28-29页 |
3.2 明确监护监督程序规则的必要性 | 第29-32页 |
3.2.1 改变监护监督“无法可依”的局面 | 第29页 |
3.2.2 改变监护监督“有法难依”的局面 | 第29-32页 |
3.3 域外经验 | 第32-33页 |
3.3.1 在监护监督人的设立上 | 第32页 |
3.3.2 在监护人须经批准的监护行为方面 | 第32-33页 |
3.3.3 在司法程序的启动方面 | 第33页 |
3.4 明确监护监督的程序规则 | 第33-36页 |
3.4.1 监护监督人的设立 | 第33-34页 |
3.4.2 监护人须经批准的监护行为 | 第34页 |
3.4.3 司法监督程序的启动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