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目的 | 第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页 |
三、突破难题和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一)突破难题 | 第12-13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3页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第一章 西方哲学中的身心问题 | 第15-34页 |
第一节 身心问题的产生 | 第15-20页 |
一、心灵、身体的存在与身心问题 | 第15页 |
二、西方古代传统哲学对身心问题产生的影响 | 第15-17页 |
三、身心问题发展概况 | 第17-20页 |
第二节 笛卡尔哲学中的身心问题 | 第20-31页 |
一、第一、二沉思:将心灵撤离感官与发现心灵本性 | 第21-24页 |
二、第三、五沉思:上帝存在的证明 | 第24-26页 |
三、第四、六沉思:真理与身心关系 | 第26-31页 |
第三节 笛卡尔身心关系论证的影响 | 第31-34页 |
一、身心问题对心灵哲学发展的促进 | 第31-32页 |
二、基于身心问题的胡塞尔现象学 | 第32页 |
三、后现代主义中的笛卡尔哲学精神 | 第32-34页 |
第二章 笛卡尔身心关系悖论的形成与实质 | 第34-50页 |
第一节 悖论的前提:身体与心灵二元对立 | 第34-37页 |
一、普遍怀疑中的身心区分 | 第34-35页 |
二、身体与心灵对立的认识论证明 | 第35-36页 |
三、身心本体层面的二元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悖论的形成:身体与心灵相互统一 | 第37-41页 |
一、感觉活动是身体和心灵统一的明证 | 第37-38页 |
二、身心统一的比喻论证 | 第38-40页 |
三、身心交互作用的场所 | 第40-41页 |
第三节 笛卡尔身心关系悖论的实质 | 第41-50页 |
一、身体、心灵两个实体的相悖 | 第42-44页 |
二、三个原初概念之间的羁绊 | 第44-47页 |
三、感觉和身体论证的背离 | 第47-50页 |
第三章 笛卡尔身心关系悖论的求解 | 第50-64页 |
第一节 探索阶段:笛卡尔之后种种求解方案的弊病及启示 | 第50-57页 |
一、近代哲学家的探索 | 第50-52页 |
二、现代经验论者的求解 | 第52-54页 |
三、现代语言哲学与存在主义哲学的解决路径 | 第54-57页 |
第二节 实证阶段:自然科学呈现出的解决倾向 | 第57-64页 |
一、具身认知理论 | 第57-61页 |
二、心灵机制的建构 | 第61-64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身心关系悖论的解决及审美价值 | 第64-90页 |
第一节 身心关系:思维与存在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 第64-73页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身体”与“心灵”理念 | 第64-69页 |
二、马克思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阐述 | 第69-71页 |
三、马克思实践观中的思维存在统一性 | 第71-73页 |
第二节 实践统一性对身心关系悖论的合理解决 | 第73-78页 |
一、“认知统一性”转向“实践统一性” | 第74-75页 |
二、思维主体自“感觉实体”到“感性活动”的转变 | 第75-76页 |
三、思维对象从“自在世界”向“属人世界”的转向 | 第76-78页 |
第三节 从“劳动的身体”到“审美的身体” | 第78-90页 |
一、对人性的拷问:身体的沉沦与罪恶 | 第79-81页 |
二、对人性恶的反思:人类精神顶部的康德 | 第81-84页 |
三、“身体与劳动”思想中的身体审美 | 第84-90页 |
结语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