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基于碳卤键交叉偶联串联反应合成杂环和缩醛类化合物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38页
    1.1 引言第8页
    1.2 基于碳卤键的C-C偶联以及串联反应简介第8-16页
        1.2.1 基于C-C偶联反应简介第8-11页
        1.2.2 基于C-C偶联的串联反应简介第11-16页
    1.3 C-O偶联以及串联反应简介第16-24页
        1.3.1 C-O偶联反应简介第16-21页
        1.3.2 基于C-O偶联反应的串联反应简介第21-24页
    1.4 基于碳卤键的C-N偶联以及串联反应简介第24-32页
        1.4.1 基于C-N偶联反应简介第24-28页
        1.4.2 基于C-N偶联的串联反应简介第28-32页
    参考文献第32-38页
第二章 铜催化串联反应合成苯并2,3-二氢噁嗪酮类化合物第38-51页
    2.1 前言第38-39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39-41页
        2.2.1 反应条件的优化第39-40页
        2.2.2 反应底物的拓展第40-41页
    2.3 实验部分第41-47页
        2.3.1 仪器与试剂第41页
        2.3.2 合成产物的实验步骤第41-42页
        2.3.3 产物表征第42-47页
    2.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第三章 铜催化串联反应一锅法合成异香豆素类化合物第51-66页
    3.1 前言第51-52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52-55页
        3.2.1 反应条件的优化第52-54页
        3.2.2 反应底物的拓展第54-55页
    3.3 实验部分第55-60页
        3.3.1 仪器与试剂第55-56页
        3.3.2 合成产物的实验步骤第56页
        3.3.3 产物表征第56-60页
    3.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6页
第四章 微波促进邻卤代苯甲酰胺偶联合成菲啶酮类化合物第66-80页
    4.1 前言第66-67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67-70页
        4.2.1 反应条件的优化第67-69页
        4.2.2 反应底物的拓展第69-70页
    4.3 实验部分第70-77页
        4.3.1 仪器与试剂第70页
        4.3.2 合成产物2的实验步骤第70页
        4.3.3 产物表征第70-77页
    4.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0页
第五章 二氯甲烷作亚甲基源合成联芳基苯酚缩醛类化合物第80-94页
    5.1 前言第80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80-84页
        5.2.1 反应条件的选择第80-82页
        5.2.2 反应底物的拓展第82-84页
    5.3 实验部分第84-91页
        5.3.1 仪器和试剂第84页
        5.3.2 合成产物4、5和7的实验步骤第84页
        5.3.3 产物表征第84-91页
    5.4 本章小结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4页
全文总结第94-95页
附录:代表性化合物的1~HNMR、(13)~CNMR谱图第95-106页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第106-107页
致谢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渭—库绿洲蒸散发时空变化对LUCC的响应分析研究
下一篇:二茂铁联烯磷酸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亲电加成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