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高边坡抗震动力响应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高边坡抗震数值分析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滇西南地区高速公路高边坡调查 | 第15-29页 |
2.1 滇西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 第15-17页 |
2.1.1 气候特征 | 第15页 |
2.1.2 地形地貌特征 | 第15-16页 |
2.1.3 水文地质特征 | 第16-17页 |
2.2 滇西红层高边坡工程地质概况 | 第17-21页 |
2.2.1 红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 第17-19页 |
2.2.2 滇西红层工程地质特征 | 第19-21页 |
2.3 依托工程沿线高边坡分布特征 | 第21-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滇西南地区高边坡抗震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7页 |
3.1 滇西南地区地震概况调查 | 第29-30页 |
3.1.1 地震带分布情况 | 第29页 |
3.1.2 地震活动情况 | 第29-30页 |
3.2 高边坡抗震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5页 |
3.2.1 地质构造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2 岩体结构类型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3 地层岩性的影响 | 第32页 |
3.2.4 地形地貌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5 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 第33页 |
3.2.6 人为因素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7 地震自身特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 地震作用下高边坡破坏机理分析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基于Midas/GTS高边坡的抗震稳定性分析 | 第37-72页 |
4.1 高边坡抗震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37-42页 |
4.1.1 Midas/GTS的简介 | 第37页 |
4.1.2 模型及物理力学参数的选取 | 第37-42页 |
4.2 边坡几何条件的变化对抗震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42-56页 |
4.2.1 坡高的变化对抗震稳定性的影响 | 第42-46页 |
4.2.2 坡度的变化对抗震稳定性的影响 | 第46-49页 |
4.2.3 坡形的变化对抗震稳定性的影响 | 第49-53页 |
4.2.4 多级边坡级数的变化对抗震稳定性的影响 | 第53-56页 |
4.3 地震参数对抗震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56-62页 |
4.3.1 地震波类型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2 地震波振幅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3 地震波频率的影响 | 第59-60页 |
4.3.4 地震波持时的影响 | 第60-62页 |
4.4 含滇西红层软岩的高边坡抗震稳定性分析 | 第62-70页 |
4.4.1 红层倾角对抗震稳定性的影响 | 第62-64页 |
4.4.2 红层厚度对抗震稳定性的影响 | 第64-67页 |
4.4.3 红层离坡顶面的距离对抗震稳定性的影响 | 第67-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边坡防护对边坡抗震稳定性的影响 | 第72-94页 |
5.1 滇西南地区高速公路高边坡防护支挡调查分析 | 第72-81页 |
5.1.1 依托工程的坡体加固支护类型 | 第72-76页 |
5.1.2 依托工程的坡面防护结构类型 | 第76-81页 |
5.2 含滇西红层高边坡的锚杆加固支护效应和数值分析研究 | 第81-86页 |
5.2.1 锚杆支护效应分析 | 第81-82页 |
5.2.2 锚杆支护数值分析 | 第82-86页 |
5.3 含滇西红层高边坡边坡的抗滑桩支护效应和数值分析研究 | 第86-90页 |
5.3.1 抗滑桩支护效应分析 | 第86-87页 |
5.3.2 抗滑桩支护数值分析 | 第87-90页 |
5.4 锚杆和抗滑桩对含滇西红层高边坡的支护效应对比分析 | 第90-93页 |
5.4.1 加固效果分析 | 第90-91页 |
5.4.2 经济效益分析 | 第91-92页 |
5.4.3 社会效益分析 | 第92-9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4-96页 |
6.1 结论 | 第94-95页 |
6.2 建议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
发表论文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