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孤儿作品的著作权利用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1章 孤儿作品概述 | 第12-23页 |
1.1 孤儿作品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2 孤儿作品的概念与特征 | 第13-16页 |
1.2.1 孤儿作品的定义 | 第13-15页 |
1.2.2 孤儿作品的特征 | 第15-16页 |
1.3 孤儿作品的范围 | 第16-17页 |
1.3.1 著作权人身份不明的作品 | 第16页 |
1.3.2 著作权人身份明确但下落不明的作品 | 第16-17页 |
1.4 孤儿作品产生的原因 | 第17-23页 |
1.4.1 直接原因 | 第18-20页 |
1.4.2 间接原因 | 第20-23页 |
第2章 孤儿作品著作权利用的正当性分析 | 第23-31页 |
2.1 利益平衡理论是孤儿作品利用的理论依据 | 第23-26页 |
2.1.1 利益平衡理论的内涵 | 第23-25页 |
2.1.2 利益平衡理论在孤儿作品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2.2 公共产品属性是孤儿作品利用的现实基础 | 第26-31页 |
2.2.1 公共产品的含义 | 第26-28页 |
2.2.2 知识产品具有公共产品属性 | 第28-29页 |
2.2.3 孤儿作品利用的必要性 | 第29-31页 |
第3章 我国著作权法下孤儿作品利用的困境 | 第31-37页 |
3.1 立法有关孤儿作品利用规则的局限性 | 第31-34页 |
3.1.1 关于“作者身份不明”作品的规定 | 第31-33页 |
3.1.2 关于“没有权利义务承受人”作品的规定 | 第33-34页 |
3.2 《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相关条款的缺憾 | 第34-37页 |
3.2.1 “尽力查找权利人”标准不明确 | 第34-35页 |
3.2.2 限制了孤儿作品的利用形式 | 第35页 |
3.2.3 孤儿作品利用模式的选择惹争议 | 第35页 |
3.2.4 缺乏对孤儿作品维权主体的规定 | 第35-37页 |
第4章 国外孤儿作品的著作权利用模式评析 | 第37-44页 |
4.1 对孤儿作品利用的合法化模式 | 第37-39页 |
4.1.1 强制许可模式 | 第37页 |
4.1.2 法定许可模式 | 第37-39页 |
4.1.3 延伸性著作权集体管理模式 | 第39页 |
4.2 将孤儿作品利用视为侵权的模式 | 第39-40页 |
4.3 不同利用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40-44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孤儿作品利用制度的建议 | 第44-50页 |
5.1 孤儿作品利用模式选择 | 第44-46页 |
5.1.1 非营利组织采用法定许可方式 | 第44-45页 |
5.1.2 营利性组织采用强制许可方式 | 第45-46页 |
5.2 孤儿作品利用的具体规则 | 第46-48页 |
5.2.1 确定“尽力查找权利人”标准 | 第46-47页 |
5.2.2 完善使用费提存制度 | 第47-48页 |
5.2.3 建立孤儿作品的登记备案制度 | 第48页 |
5.3 侵犯孤儿作品的维权主体建议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