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课题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5-17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分析 | 第17-19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19-20页 |
第2章 矿山废弃地的景观修复与重塑设计问题 | 第20-29页 |
2.1 废弃地与矿山废弃地 | 第20页 |
2.1.1 废弃地 | 第20页 |
2.1.2 矿山废弃地 | 第20页 |
2.2 矿山废弃地的形态物质特征 | 第20-22页 |
2.2.1 生态特征 | 第20-21页 |
2.2.2 景观特征 | 第21页 |
2.2.3 生态特征与景观特征的关系 | 第21-22页 |
2.3 生态恢复理念下矿山废弃景观的再生 | 第22-24页 |
2.3.1 生态恢复理念 | 第22页 |
2.3.2 土壤重构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2.3.3 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理念 | 第23页 |
2.3.4 生态与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 | 第23-24页 |
2.4 舟山长岗山矿山森林的公园案例的启示 | 第24-28页 |
2.4.1 舟山长岗山矿山森林公园的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塑分析 | 第24页 |
2.4.2 再生设计分析理念与手法 | 第24-28页 |
2.5 大孤山矿山废弃景观重塑问题 | 第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和景观重塑的设计策略 | 第29-39页 |
3.1 矿山废弃地的重塑性设计概述 | 第29-33页 |
3.1.1 矿山废弃地的污染源分析 | 第29-31页 |
3.1.2 矿山开采的对生态环境影响 | 第31-32页 |
3.1.3 矿山废弃地恢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32-33页 |
3.2 生态恢复理念的工矿废弃地景观更新策略 | 第33-36页 |
3.2.1 矿山废弃地重塑理念 | 第33-34页 |
3.2.2 矿山地域的控制与转换策略 | 第34-35页 |
3.2.3 矿山地域的控制与恢复策略 | 第35-36页 |
3.2.4 矿山地域的控制与保留改造策略 | 第36页 |
3.3 矿山废弃地的重塑性设计 | 第36-37页 |
3.3.1 生态恢复 | 第36-37页 |
3.3.2 景观设计 | 第37页 |
3.3.3 综合整治 | 第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生态恢复与景观重塑方式设计构成模式 | 第39-50页 |
4.1 生态恢复设计 | 第39-44页 |
4.1.1 固定边坡与边坡绿化设计 | 第39-42页 |
4.1.2 废弃物与污水的处理 | 第42-43页 |
4.1.3 土壤改良 | 第43-44页 |
4.1.4 植物恢复 | 第44页 |
4.2 矿山废弃地景观重塑 | 第44-47页 |
4.2.1 地表形态重塑设计 | 第44-46页 |
4.2.2 水体重塑设计 | 第46-47页 |
4.2.3 绿植重塑设计 | 第47页 |
4.3 矿山地域的地域特色与保留与改造 | 第47-49页 |
4.3.1 废弃建筑与材料改造 | 第47-48页 |
4.3.2 废弃原料和石堆利用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生态恢复理念下矿山废弃地景观重塑设计实践及问题 | 第50-66页 |
5.1 大孤山矿山废弃地改造及课题 | 第50-51页 |
5.1.1 矿山发展背景 | 第50页 |
5.1.2 大孤山矿山背景 | 第50-51页 |
5.2 区域现状 | 第51-54页 |
5.2.1 自然条件现状 | 第52-53页 |
5.2.2 经济社会现状 | 第53-54页 |
5.2.3 现状问题归纳 | 第54页 |
5.3 大孤山矿山公园整体设计策略 | 第54-55页 |
5.3.1 设计目标 | 第54页 |
5.3.2 设计原则 | 第54-55页 |
5.3.3 设计方法构成 | 第55页 |
5.4 设计方案 | 第55-65页 |
5.4.1 总体布局 | 第55-56页 |
5.4.2 空间功能构成设计 | 第56-62页 |
5.4.3 植物配置系统设计 | 第62-63页 |
5.4.4 道路配置系统设计 | 第63页 |
5.4.5 水景系统设计 | 第63-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6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66-67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附录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