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电网智能断路器研究与实现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 1.2 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8-10页 |
| 1.2.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8-9页 |
| 1.2.2 发展趋势 | 第9-10页 |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1.4 论文结构 | 第11-12页 |
| 第2章 智能断路器的总体设计 | 第12-17页 |
| 2.1 智能断路器的基本原理 | 第12-13页 |
| 2.2 智能断路器功能要求和技术指标 | 第13-15页 |
| 2.2.1 智能断路器实现的功能 | 第13-14页 |
| 2.2.2 智能断路器设计的技术指标 | 第14-15页 |
| 2.3 智能断路器总体设计方案 | 第15-16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 第3章 智能断路器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第17-31页 |
| 3.1 硬件部分设计标准 | 第17页 |
| 3.2 控制器选取 | 第17-18页 |
| 3.2.1 DSP选取 | 第17-18页 |
| 3.2.2 ARM选取 | 第18页 |
| 3.3 数据采集模块 | 第18-22页 |
| 3.4.1 检测电网的U、I信号: | 第18-21页 |
| 3.4.2 调理电路 | 第21-22页 |
| 3.5 智能识别模块 | 第22-24页 |
| 3.5.1 开关量输出电路设计 | 第22-23页 |
| 3.5.2 开关量输入电路设计 | 第23-24页 |
| 3.6 调节模块 | 第24-26页 |
| 3.6.1 液晶显示电路设计 | 第24-25页 |
| 3.6.2 键盘电路设计 | 第25-26页 |
| 3.6.3 故障指示电路设计: | 第26页 |
| 3.7 通信模块 | 第26-28页 |
| 3.7.1 F2812与STM32通信通道设计 | 第27页 |
| 3.7.2 上位机通信 | 第27-28页 |
| 3.8 电源模块 | 第28-30页 |
| 3.9 硬件抗干扰措施 | 第30页 |
| 3.10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4章 保护特性的原理分析和算法选取 | 第31-39页 |
| 4.1 三段式电流保护原理 | 第31-34页 |
| 4.1.1 第I段—过载长延时保护 | 第32-33页 |
| 4.1.2 第II段—短路短延时保护 | 第33页 |
| 4.1.3 第III段—瞬时保护 | 第33-34页 |
| 4.2 其他保护 | 第34页 |
| 4.3 测量算法分析与选取 | 第34-37页 |
| 4.4 基于FFT的参数测量 | 第37-38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5章 智能断路器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 第39-54页 |
| 5.1 软件设计准则 | 第39页 |
| 5.2 软件总体设计 | 第39-40页 |
| 5.3 F2812的程序设计 | 第40-49页 |
| 5.3.1 数据处理部分程序设计 | 第41-43页 |
| 5.3.2 双CPU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 第43-45页 |
| 5.3.3 智能识别保护程序设计 | 第45-49页 |
| 5.4 STM32的程序设计 | 第49-52页 |
| 5.4.1 液晶显示程序设计 | 第50-52页 |
| 5.4.2 键盘模块程序设计 | 第52页 |
| 5.5 软件抗干扰措施 | 第52-53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6章 装置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54-65页 |
| 6.1 软、硬件调试 | 第54-58页 |
| 6.1.1 模拟信号测试 | 第54-56页 |
| 6.1.2 数字信号测试 | 第56页 |
| 6.1.3 FFT数据处理测试 | 第56-58页 |
| 6.2 系统保护动作测试 | 第58-63页 |
| 6.2.1 过载保护测试 | 第58-59页 |
| 6.2.2 短路保护测试 | 第59-61页 |
| 6.2.3 其他保护测试 | 第61-63页 |
| 6.4 误差分析 | 第63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 附录 | 第69-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