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高电压技术论文--过电压及其防护论文--过电压保护装置论文

110kV杨岭变电站接地网优化设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5页
    1.1 接地系统介绍第10-11页
    1.2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第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4 本文主要工作第13-15页
第2章 变电站接地系统模型第15-39页
    2.1 接地电阻模型第15-17页
        2.1.1 内插法第15-16页
        2.1.2 常用的简化计算公式第16-17页
    2.2 接地系统的故障电流模型第17-22页
        2.2.1 接地故障类型第19-20页
        2.2.2 模型建立及参数计算第20-22页
    2.3 变电站分流系数影响因素分析第22-31页
        2.3.1 杆塔接地电阻的影响第23-24页
        2.3.2 架空地线的影响第24页
        2.3.3 架空相线的影响第24-25页
        2.3.4 电缆进线的影响第25-27页
        2.3.5 多回进线的影响第27-28页
        2.3.6 线路长度的影响第28-30页
        2.3.7 系统阻抗影响第30-31页
    2.4 接地系统土壤结构模型第31-39页
        2.4.1 土壤结构第31页
        2.4.2 电阻率测量第31-33页
        2.4.3 均匀土壤模型第33页
        2.4.4 双层土壤模型第33-34页
        2.4.5 多层土壤模型第34-39页
第3章 变电站的安全指标第39-45页
    3.1 对接地电阻的要求第39页
    3.2 接触及跨步电压要求第39-40页
    3.3 地表高阻层的影响第40-42页
    3.4 变电站接地电位升的确定第42页
    3.5 二次电缆屏蔽层的接地方式影响第42-43页
    3.6 接地导体的尺寸及材料第43-45页
第4章 接地系统模型设计第45-53页
    4.1 单一的水平接地网模型第45页
    4.2 水平接地网优化模型第45-47页
    4.3 采用垂直接地极的模型分析第47-49页
        4.3.1 接地网四角增加4根50米长的垂直接地极的情况第47-48页
        4.3.2 其它措施分析第48-49页
        4.3.3 满足IR<2000的措施第49页
    4.4 采用斜接地极的模型分析第49-50页
    4.5 各种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第50-53页
第5章 变电站的隔离措施第53-57页
    5.1 站外供电三相四线制低压线路的隔离第53-54页
    5.2 对外通讯线路的隔离第54-55页
    5.3 电缆沟中的二次电缆第55页
    5.4 由变电站供电的移动式设备及工具第55页
    5.5 附属建筑物的接地第55-56页
    5.6 围栏接地第56-57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61-6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第62-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河110kV智能变电站项目进度管理研究
下一篇:机械液压混合传动式风电机组功率控制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