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及其SCAR标记开发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9页
    1.1 小麦远缘杂交概述第14-17页
        1.1.1 外源种质资源在普通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第14-15页
        1.1.2 小麦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第15-17页
    1.2 小麦远缘杂交后代外源遗传物质检测第17-22页
        1.2.1 形态学鉴定第17-18页
        1.2.2 细胞学鉴定第18-19页
        1.2.3 生化标记鉴定第19-20页
        1.2.4 分子标记鉴定第20-22页
    1.3 新麦草研究现状第22-23页
        1.3.1 新麦草植物学特征及地理分布第22页
        1.3.2 新麦草生长习性及利用价值第22-23页
        1.3.3 新麦草野生种及野生近缘植物第23页
    1.4 华山新麦草研究现状第23-27页
        1.4.1 华山新麦草种质资源评价第23-24页
        1.4.2 小麦-华山新麦草远缘杂交研究现状第24-25页
        1.4.3 本研究材料创制历程第25-27页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7-29页
        1.5.1 目的第27页
        1.5.2 意义第27-29页
第二章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1NS–7NS)二体异附加系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第29-100页
    2.1 小麦-华山新麦草 1NS 二体异附加系鉴定及农艺性状评价第30-44页
        2.1.1 材料和方法第30-34页
        2.1.2 结果与分析第34-43页
        2.1.3 讨论第43-44页
    2.2 抗条锈病小麦-华山新麦草 2NS 二体异附加系鉴定第44-53页
        2.2.1 材料和方法第44-45页
        2.2.2 结果与分析第45-51页
        2.2.3 讨论第51-53页
    2.3 分离和鉴定抗条锈病小麦-华山新麦草 3NS 二体异附加系第53-63页
        2.3.1 材料与方法第53页
        2.3.2 结果与分析第53-60页
        2.3.3 讨论第60-63页
    2.4 多分蘖抗条锈病小麦-华山新麦草 4NS 二体异附加系的鉴定第63-71页
        2.4.1 材料和方法第63页
        2.4.2 结果与分析第63-69页
        2.4.3 讨论第69-71页
    2.5 分子细胞学鉴定抗条锈病小麦-华山新麦草 5NS 二体异附加系第71-80页
        2.5.1 材料和方法第71页
        2.5.2 结果与分析第71-78页
        2.5.3 讨论第78-80页
    2.6 小麦背景中华山新麦草 6NS 染色体的分离和鉴定第80-88页
        2.6.1 材料和方法第80页
        2.6.2 结果与分析第80-86页
        2.6.3 讨论第86-88页
    2.7 抗叶锈病小麦-华山新麦草 7NS 二体异附加系创制和鉴定第88-97页
        2.7.1 材料和方法第88-90页
        2.7.2 结果与分析第90-95页
        2.7.3 讨论第95-97页
    2.8 小结第97-100页
第三章 小麦-华山新麦草 2NS(2D)二体异代换系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第100-112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101页
        3.1.1 材料第101页
        3.1.2 方法第101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101-110页
        3.2.1 二体代换系 16-6 细胞学观察第101-103页
        3.2.2 二体异代换系 16-6 微卫星(SSR)分析第103-105页
        3.2.3 2Ns(2D)二体异代换系 16-6 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第105-106页
        3.2.4 2Ns(2D)二体异代换系 16-6 EST-STS 分析第106-107页
        3.2.5 2Ns(2D)二体异代换系 16-6 农艺性状评估第107-110页
    3.3 讨论第110-112页
第四章 华山新麦草特异 SCAR 标记利用第112-121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113-115页
        4.1.1 材料第113-114页
        4.1.2 方法第114-115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115-119页
        4.2.1 华山新麦草基因组特异 SCAR 标记鉴定第115-116页
        4.2.2 华山新麦草 1Ns 染色体特异 SCAR 标记鉴定第116-117页
        4.2.3 华山新麦草 5Ns 染色体特异 SCAR 标记鉴定第117-119页
    4.3 讨论第119-12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121-122页
    5.1 结论第121页
    5.2 创新点第121-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38页
附录第138-141页
缩略词第141-143页
致谢第143-144页
作者简介第144-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柿果实酚类物质含量、生物活性及其相关酶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水足迹理论的灌区农业节水潜力研究--以河套灌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