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自然科学总论论文--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科学的哲学原理论文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引言第9-13页
   ·选题缘由及其意义第9-1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11-13页
第二章 “李约瑟难题”概论第13-27页
   ·“李约瑟难题”的形成过程第13-17页
     ·西方传教士及其学者心中的“中国落后问题”第13-15页
     ·近代社会变革实践提出的问题第15-16页
     ·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中国落后问题”的思考第16-17页
   ·“李约瑟难题”的内涵和外延第17-19页
     ·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表述方式第17-18页
     ·“李约瑟难题”的合法性之争第18-19页
   ·“李约瑟难题”的多元解答第19-25页
     ·社会政治方面的原因第19-20页
     ·文化、教育方面的原因第20-21页
     ·经济方面的原因第21-22页
     ·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方面的原因第22-23页
     ·传统科技观念方面的原因第23-25页
   ·“李约瑟难题”的本质第25-27页
第三章 “钱学森之问”的提出及其内涵第27-37页
   ·钱学森的个人介绍第27-28页
     ·钱学森的个人经历第27-28页
     ·钱学森的科技贡献第28页
   ·“钱学森之问”的产生第28-31页
     ·钱学森面对的世界科技发展特点与现状第29-30页
     ·钱学森面对的国内环境第30页
     ·“钱学森之问”的提出第30-31页
   ·“钱学森之问”的解析第31-36页
     ·社会发展领域解析第31-33页
     ·科技创新领域解析第33页
     ·人才培养领域解析第33-35页
     ·高等教育领域解析第35-36页
   ·结语第36-37页
第四章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第37-47页
   ·“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的异同第37-39页
     ·两者本质的一致性第37-38页
     ·二者具体的差异性第38-39页
   ·如何解答钱学森之问第39-40页
   ·钱学森本人对问题的回答第40-41页
   ·试解“钱学森之问”第41-47页
     ·树立培养大师的理念第42-43页
     ·创造培养大师的环境第43-47页
结语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3页
致谢第53-5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5-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发展与人的思维方式变迁研究
下一篇:二维广义有阻尼Sine-Gordon方程的交替方向差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