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皮肤肿瘤论文

基于聚谷氨酸构象转变构建纳米靶向复合胶束及其抗黑色素瘤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前言第14-39页
    参考文献第31-39页
第一章 高分子辅料合成与性质表征第39-64页
    第一节 高分子辅料合成与表征第40-56页
        一、试剂与仪器第40-41页
        二、实验部分第41-45页
            2.1 高分子辅料合成第41-45页
            2.2 产物结构表征与分子量测定第45页
        三、实验结果第45-56页
            3.1 反应原理第45-46页
            3.2 合成产物的~1H NMR图谱第46-52页
            3.3 合成产物的FT-IR图谱第52-55页
            3.4 合成产物的分子量测定第55-56页
    第二节 高分子辅料体外细胞毒性研究第56-62页
        一、仪器与试剂第56页
        二、实验部分第56-57页
            2.1 细胞培养第56页
            2.2 MTT溶液配制第56页
            2.3 工作溶液配制第56-57页
            2.4 高分子辅料体外细胞毒性检测第57页
        三、实验结果第57-61页
            3.1 PGA_(5.6K)-b-PLA_(1.8K)体外细胞毒性检测第57-58页
            3.2 PGA_(12K)-b-PLA_(6K)体外细胞毒性检测第58-59页
            3.3 Tatp-PEG_(3.5k)-b-DSPE体外细胞毒性检测第59-61页
        四、讨论第61-62页
    本章小结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4页
第二章 纳米靶向复合胶束的制备及性质表征第64-74页
    一、仪器与试剂第64-65页
    二、实验部分第65-66页
        2.1 纳米靶向复合胶束制备第65-66页
        2.2 聚合物与纳米靶向复合胶束的构象研究第66页
        2.3 纳米靶向复合胶束性质表征第66页
        2.4 高分子辅料临界胶束浓度测定第66页
    三、实验结果第66-71页
        3.1 聚合物与纳米靶向复合胶束的构象研究第66-69页
        3.2 纳米靶向复合胶束的性质表征第69-70页
        3.3 高分子辅料的临界胶束浓度测定第70-71页
    四、讨论第71-72页
    本章小结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4页
第三章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的制备及性质表征第74-90页
    一、试剂与仪器第75页
    二、实验部分第75-79页
        2.1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制备第75-76页
        2.2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性质表征第76页
            2.2.1 载药复合胶束粒径和电位测定第76页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载药胶束形态第76页
            2.2.3 X射线衍射技术考查复合胶束中药物的晶型第76页
        2.3 载药量与包封率测定第76-78页
            2.3.1 盐酸阿霉素分析方法建立第76-77页
            2.3.2 载药量与包封率测定第77-78页
        2.4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体外释药行为研究第78页
            2.4.1 介质pH值对载药复合胶束释药行为的影响第78页
            2.4.2 PGA_(5.6K)-b-PLA_(1.8K)含量对载药复合胶束体外释药行为的影响第78页
        2.5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处方单因素考查第78-79页
            2.5.1 阿霉素/高分子辅料质量比第78页
            2.5.2 PGA_(5.6K)-b-PLA_(1.8K)/PEG_(2K)-b-DSPE质量比第78页
            2.5.3 PGA_(5.6K)-PLA_(1.8K)/Tatp-PEG_(3.5K)-b-DSPE质量比第78-79页
    三、实验结果第79-86页
        3.1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性质表征第79-81页
            3.1.1 载药复合胶束粒径和电位值测定第79-80页
            3.1.2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载药复合胶束的形态第80页
            3.1.3 X射线衍射技术考查复合胶束中药物的晶型第80-81页
        3.2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载药量与包封率测定第81-82页
        3.3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体外释药行为研究第82-84页
            3.3.1 介质pH值对复合胶束释药行为的影响第82页
            3.3.2 PGA_(5.6K)-b-PLA_(1.8K)含量对载药复合胶束释药行为的影响第82-83页
            3.3.3 载药复合胶束释药机制第83-84页
        3.4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处方单因素考察第84-86页
            3.4.1 阿霉素/高分子辅料质量比第84-85页
            3.4.2 PGA_(5.6K)-b-PLA_(1.8K)/PEG_(2K)-b-DSPE质量比第85页
            3.4.3 PGA_(5.6K)-b-PLA_(1.8K)/Tatp-PEG_(3.5K)-b-DSPE质量比第85-86页
    四、讨论第86-87页
    本章小结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0页
第四章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体外细胞摄取行为研究第90-102页
    一、仪器与试剂第91-92页
    二、实验部分第92-93页
        2.1 尼罗红标记纳米靶向复合胶束的制备与性质表征第92页
        2.2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的制备与性质表征第92-93页
        2.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尼罗红标记复合胶束的细胞摄取行为第93页
        2.4 流式细胞仪检测阿霉素复合胶束的细胞摄取第93页
    三、实验结果第93-98页
        3.1 尼罗红标记纳米靶向复合胶束的性质表征第94页
        3.2 流式细胞仪检测复合胶束的细胞摄取第94-97页
        3.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复合胶束的细胞摄取第97-98页
    四、讨论第98-100页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2页
第五章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抗黑色素瘤细胞药效学研究第102-115页
    第一节 细胞毒作用评价第103-106页
        一、试剂与仪器第103-104页
        二、实验部分第104-105页
            2.1 A375细胞培养第104页
            2.2 MTT溶液配制第104页
            2.3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的制备第104页
            2.4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抑制A375细胞增殖第104-105页
            2.5 统计学分析第105页
        三. 实验结果第105-106页
    第二节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研究第106-111页
        一、仪器及试剂第106页
        二、实验部分第106-107页
            2.1 A375细胞培养与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的制备第106-107页
            2.2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诱导细胞凋亡第107页
            2.3 阿霉素复合胶束对A375细胞线粒体内跨膜电位的影响第107页
        三、实验结果第107-111页
            3.1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诱导细胞凋亡第107-109页
            3.2 阿霉素复合胶束对A375细胞线粒体内跨膜电位的影响第109-111页
    第三节 抑制肿瘤细胞迁移研究第111-113页
        一、仪器及试剂第111页
        二、实验部分第111-112页
            2.1 A375细胞培养与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的制备第111页
            2.2 A375细胞划痕愈合实验第111-112页
        三、实验结果第112-113页
        四、讨论第113页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15页
第六章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抗黑色素瘤体内药效学研究第115-133页
    一、仪器、试剂与动物第115-116页
    二、实验方法第116-119页
        2.1 中性甲醛溶液配制第116-117页
        2.2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抗黑色素瘤体内药效学评价第117-118页
        2.3 近红外探针标记的纳米靶向复合胶束体内分布研究第118-119页
    三、实验结果第119-130页
        3.1 阿霉素纳米靶向复合胶束抗黑色素瘤体内药效学评价第119-126页
        3.2 近红成像评价纳米靶向复合胶束体内分布第126-130页
    四、讨论第130-131页
    本章小结第131-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33页
全文总结及展望第133-137页
综述第137-149页
    参考文献第145-149页
作者简介第149-151页
致谢第151-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核—壳”型诊断治疗系统的构建及其在肿瘤声动力—化疗联合治疗中的应用
下一篇:Apelin-13的生理活性及GBR12909在厌食症模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