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2页 |
1.1.3 概念释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生态廊道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1.2.1 国外生态廊道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2 国内生态廊道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20-21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2-23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2.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 第25-41页 |
2.1 生态廊道构建方法研究 | 第25-31页 |
2.1.1 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潜在生态廊道识别方法研究 | 第25-28页 |
2.1.2 基于网络分析法的生态廊道网络搭建方法研究 | 第28-31页 |
2.2 生态廊道规划研究 | 第31-37页 |
2.2.1 生态廊道规划方法研究 | 第31-32页 |
2.2.2 生态廊道规划设计的基本要素 | 第32-37页 |
2.3 生态廊道研究思路 | 第37-38页 |
2.3.1 研究整体框架 | 第37-38页 |
2.3.2 研究路线 | 第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1页 |
3.清水县生态廊道构建可行性分析 | 第41-69页 |
3.1 基础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 第41-44页 |
3.1.1 数据来源 | 第41-42页 |
3.1.2 数据预处理 | 第42-44页 |
3.2 清水县发展概况 | 第44-49页 |
3.2.1 地理区位 | 第44-45页 |
3.2.2 自然条件 | 第45页 |
3.2.3 历史文化 | 第45-46页 |
3.2.4 社会经济 | 第46页 |
3.2.5 县城建设 | 第46-49页 |
3.3 清水县生态廊道规划设计基础条件概况 | 第49-58页 |
3.3.1 地质地貌 | 第49-50页 |
3.3.2 气候 | 第50-53页 |
3.3.3 水文 | 第53-56页 |
3.3.4 生物资源 | 第56-58页 |
3.4 清水县生态廊道相关规划解读 | 第58-66页 |
3.4.1 清水县县城总体规划(2016-2030)纲要 | 第58-63页 |
3.4.2 清水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 第63-66页 |
3.5 清水县生态廊道建设研判 | 第66-68页 |
3.5.1 价值评述 | 第66-67页 |
3.5.2 问题归纳 | 第67-6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4.清水县生态廊道构建 | 第69-95页 |
4.1 清水县生态廊道构建整体框架 | 第69-70页 |
4.2 清水县潜在生态廊道识别 | 第70-86页 |
4.2.1 生态源识别 | 第70-74页 |
4.2.2 复合型阻力面搭建 | 第74-79页 |
4.2.3 阻力系数权重值的确定 | 第79-83页 |
4.2.4 复合型阻力面的生成 | 第83-85页 |
4.2.5 潜在生态廊道的识别结果 | 第85-86页 |
4.3 生态廊道网络搭建 | 第86-91页 |
4.3.1 生态廊道网络多方案设计 | 第87-89页 |
4.3.2 生态廊道网络结构分析 | 第89-90页 |
4.3.3 生态廊道网络的优化提升 | 第90-9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1-95页 |
5.清水县生态廊道规划设计 | 第95-131页 |
5.1 生态廊道规划设计体系建构 | 第95-99页 |
5.1.1 构建“城-村-野”的生态廊道规划体系 | 第95-97页 |
5.1.2 总体原则 | 第97-98页 |
5.1.3 总体目标 | 第98-99页 |
5.2 县域层次生态廊道规划设计 | 第99-111页 |
5.2.1 设计要点与目标定位 | 第99页 |
5.2.2 生态廊道空间结构规划 | 第99-101页 |
5.2.3 生态廊道宽度规划 | 第101-105页 |
5.2.4 生态廊道空间管制规划 | 第105-107页 |
5.2.5 生态廊道空间布局优化 | 第107-111页 |
5.3 县城层次生态廊道规划设计 | 第111-123页 |
5.3.1 设计要点与目标定位 | 第113页 |
5.3.2 中心城区用地矛盾分析 | 第113-115页 |
5.3.3 中心城区生态廊道用地布局规划 | 第115-120页 |
5.3.4 中心城区滨水景观生态廊道规划 | 第120-122页 |
5.3.5 环城游憩绿道规划 | 第122-123页 |
5.4 片区层次生态廊道管控设计 | 第123-125页 |
5.4.1 单元引导 | 第123-124页 |
5.4.2 地块控制 | 第124-125页 |
5.5 生态廊道规划实施与管理策略 | 第125-129页 |
5.5.1 建立健全生态廊道规划编制途径 | 第126-128页 |
5.5.2 优化完善生态廊道管理工具 | 第128-129页 |
5.5.3 创立创新生态廊道管理机制 | 第12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6.总结与展望 | 第131-135页 |
6.1 结论与创新 | 第131-132页 |
6.1.1 主要结论 | 第131-132页 |
6.1.2 研究创新 | 第132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132-135页 |
6.2.1 研究不足 | 第132-133页 |
6.2.2 研究展望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3-145页 |
附录 | 第145-152页 |
附录一 图表目录 | 第145-149页 |
附录二 清水县气象站1981年2010年地面气象资料累计年表 | 第149-150页 |
附录三 生态廊道与村庄建设用地矛盾统计表 | 第150-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