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伊宁城市空间文脉演化机理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绪论第11-31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1 选题由来第11页
        1.1.2 研究问题第11-13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 研究现状第14-19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9页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第19-21页
        1.4.1 研究对象第19页
        1.4.2 范围界定第19-21页
    1.5 概念界定第21-26页
        1.5.1 城市空间文脉第21-22页
        1.5.2 城市空间格局第22页
        1.5.3 城市空间文脉单元第22-25页
        1.5.4 城市空间文脉要素第25-26页
    1.6 研究方法与内容第26-30页
        1.6.1 研究方法第26-28页
        1.6.2 研究内容第28-29页
        1.6.3 研究框架第29-30页
    本章小结第30-31页
2.伊宁历史地理基础及其空间发展总体特征第31-59页
    2.1 城市历史环境特色第31-37页
        2.1.1 地理区位:良好的军事地理条件第31-33页
        2.1.2 交通条件:便利的对西开放出口第33-34页
        2.1.3 自然条件:独特的塞外江南环境第34-37页
    2.2 城市历史沿革第37-40页
        2.2.1 清代时期第37-39页
        2.2.2 民国时期第39页
        2.2.3 建国以来第39-40页
    2.3 城市特色和文化遗存第40-48页
        2.3.1 体现政治军事特色的文化遗存第40-42页
        2.3.2 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遗存第42-48页
        2.3.3 体现近现代发展特色的文化遗存第48页
        2.3.4 体现革命文化特色的文化遗存第48页
    2.4 城市空间发展总体特征第48-58页
        2.4.1 发展阶段划分及历史线索第48-54页
        2.4.2 清代伊宁城市空间发展特征(1762年—1851年)第54-55页
        2.4.3 俄占及民国时期伊宁城市空间发展特征(1851年—1949年)第55-56页
        2.4.4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伊宁城市空间发展特征(1949年—1992年)第56-57页
        2.4.5 改革开放后伊宁城市空间发展特征(1992年—2014年)第57-58页
    本章小结第58-59页
3.清代伊宁城市空间文脉特征(1762年—1851年)第59-77页
    3.1 空间格局特征第59-66页
        3.1.1 城市边界第59-62页
        3.1.2 道路格局第62-63页
        3.1.3 城市结构第63-66页
    3.2 空间文脉单元特征第66-70页
        3.2.1 地块组织第66-67页
        3.2.2 功能构成第67-70页
    3.3 空间文脉要素特征第70-74页
        3.3.1 要素构成第71-72页
        3.3.2 结构性要素特征第72-74页
    3.4 空间文脉形成的动力机制第74-76页
        3.4.1 自然力——自然环境的基础作用第74页
        3.4.2 政治力——王权统治的防御需求第74-75页
        3.4.3 文化力——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第75-76页
    本章小结第76-77页
4.俄占及民国时期伊宁城市空间文脉特征与演化(1851年—1949年)第77-95页
    4.1 空间格局特征与演化第77-81页
        4.1.1 城市边界第77-78页
        4.1.2 道路格局第78-80页
        4.1.3 城市结构第80-81页
    4.2 空间文脉单元特征与演化第81-85页
        4.2.1 地块组织第82-83页
        4.2.2 功能构成第83-85页
    4.3 空间文脉要素特征与演化第85-89页
        4.3.1 要素构成第85-87页
        4.3.2 结构性要素特征第87-89页
    4.4 空间文脉演化的动力机制第89-92页
        4.4.1 政治力——王权的衰落和沙俄的取代第89页
        4.4.2 经济力——城市扩展的外在力量第89-90页
        4.4.3 文化力——多元文化的驱动第90-92页
    本章小结第92-95页
5.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伊宁城市空间文脉特征与演化(1949年—1992年)..第95-111页
    5.1 空间格局特征与演化第95-98页
        5.1.1 城市边界第95-96页
        5.1.2 道路格局第96-97页
        5.1.3 城市结构第97-98页
    5.2 空间文脉单元特征与演化第98-106页
        5.2.1 单元规模第98-102页
        5.2.2 单元功能第102-106页
    5.3 空间文脉要素特征与演化第106-109页
        5.3.1 要素构成第106-108页
        5.3.2 结构性要素特征第108-109页
    5.4 空间文脉演化的动力机制第109-110页
        5.4.1 政治力——政策动荡下的文脉保护与破坏第109页
        5.4.2 经济力——商贸的繁荣与凋敝第109页
        5.4.3 文化力——苏联模式对城市文脉的影响第109-110页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6.改革开放后伊宁城市空间文脉特征与演化(1992年—2014年)第111-133页
    6.1 空间格局特征与演化第111-114页
        6.1.1 城市边界第111-112页
        6.1.2 道路格局第112-113页
        6.1.3 城市结构第113-114页
    6.2 空间文脉单元特征与演化第114-126页
        6.2.1 单元规模第114-120页
        6.2.2 单元功能第120-126页
    6.3 空间文脉要素特征与演化第126-129页
        6.3.1 要素构成第126-129页
        6.3.2 结构性要素特征第129页
    6.4 空间文脉演化的动力机制第129-131页
        6.4.1 政治力——政策保障下的文脉保护与更新第129-130页
        6.4.2 经济力——经济转型下的文脉变革与发展第130页
        6.4.3 文化力——“文化热”影响下的盲目多元发展第130-131页
    本章小结第131-133页
7.结论第133-139页
    7.1 伊宁城市空间文脉演化机理第133-136页
        7.1.1 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化第133-134页
        7.1.2 城市空间文脉单元的演化第134页
        7.1.3 城市空间文脉要素的演化第134-135页
        7.1.4 城市空间文脉演化的作用机理第135-136页
    7.2 可能的创新点第136-137页
    7.3 不足与展望第137-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44-145页
图表目录第145-149页
致谢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南舞阳北舞渡镇形态演变初探
下一篇:甘肃省清水县生态廊道规划设计研究